编者按 李陵的故事让人一咏三叹,充满人生的无奈,引人反思。本文虽没有强烈的“反传统”却也提出了不少人都有的疑惑:我们究竟该怎样看待李陵?加之行文如流水,跌宕有起伏故事很可看,看后不无思。  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古人长绝。
    ——辛弃疾贺新郎
    大型历史剧汉武大帝正在热播,国人都沉浸在恢弘的历史场面及其强我民族精神自豪的里时,而我却独独想起了一个让历史争议千年的名字——李陵。
    李陵,陇西成纪人,其先乃逐燕太子丹于大漠的秦将,其祖父是闻名北方匈奴的“飞将军”李广,其父是击汉武帝宠臣韩鄢而受褒奖的李当户,其叔父是夺左贤王旗鼓被封关内候的李敢陇西李氏世代为将,可谓是一门职业军人,他们紧守着一种军人的职业道德为国家,为民族在战场上厮杀,然而朝廷好像总与他们李氏一门过不去,历史好像总在他们的面前扭曲,呈现一种狰狞。他们整个家族在精忠报国热情总被历史的暗礁撞的的支离破碎,成为历史暗手中一颗随意拨弄的棋子,来去生死都由不得他们,他们只能前仆后继的牺牲。但历史到了李陵这里好像舒了一口气,但是这一口气却舒的悲壮忧郁。
    唐人王勃曾经叹息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呀,李陵的祖父李广,一生曾于匈奴交战七十于次,战功赫赫,无论是比他强的还是弱的,还是他手下的军吏士卒都封侯,而独剩他,被贬了再用,用了再贬,总在宦海军伍中浮浮沉沉,官不过九卿。他好像是个被随意抛掷的棋子,用的时候皇帝想起来了,不用的时候被贬成庶民了。他平生最后的愿望是希望和匈奴单于正面交锋一次,然而皇帝不许,大将军卫青调度失误,导致李广部迷失道路,李广罪于军法,一生疆场奔杀的剑,最后抹在自己的脖子上了。李敢曾经在即匈奴时立有战功,被封为食二百户的关内侯,但由于他愤恨其父由于大将军卫青的调度不公导致自杀,而击伤大将军卫青,卫青倒是为其隐匿,但他的外甥霍去病却是年青气盛,他心存怨恨在一次围猎时从背后放冷箭,李敢死。霍去病是皇帝的新宠,汉武帝非但没惩罚他,反而为其遮掩说:“鹿触杀之”为将者没有死在对外的疆场上,敌人的手中,却死在自己人的暗箭下,这是国家的悲哀,也是军人的悲哀。
    如果说李氏一门在李广、李敢这两代上体现得是悲愤无奈与伤感,到了李陵时一切变得悲壮萧刹与苍凉。
    李陵,字少卿,是李当户的遗腹子,少小从军,任侍中建章监。由于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甚得名誉。他曾经“使将八百骑,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汉武帝以他有其祖父李广的遗风,而拜他为骑都尉。天汉二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打击匈奴,让李陵管辎重。辎重者,就是现在的仓库管理员,管理后勤。李陵本是战将,长于冲锋陷阵,一个战将只钟情于沙场,只有在沙场中才能让其热血沸腾,只有沙场才能令其把生命价值演义的淋漓尽致。有一种价值只有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域,才能充分的燃烧,李陵作为一名职业军人无疑只属于战场,他是沙场得宠儿,生死在沙场才是他们的辉煌,或者说沙场是他们的生命归宿。汉武帝作为帝王应该毫无质疑说他是个伟大的帝王,但他为人喜怒无常,刚愎自用,任人唯亲,却是历史上出名的。他不让李陵去沙场而在后方,前方统帅是他的小舅子李广利,李陵那种报国的心情及其作为职业军人又怎能安分在后方管理辎重。当诏书这样颁布时,李陵报国心切,并没有考虑过过多的政治事项,而向汉武帝请战说:“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汉武帝本来是想用这次军事用武来提拔并没有军功的李广利,但是李陵不识时务主动请缨,让皇帝心里多少有点芥蒂,汉武帝说:“将恶相属邪!吾发军多,毋骑予女。”其实这就是皇帝在为难将领,一支与马背民族作战的军队没有骑兵后果是严重的,如同人没有脚,这汉武帝不会不知道,但他为什么不给李陵骑兵,这是令人难于捉摸的。李广利在当时无疑是个庸将,但汉武帝为了他这小舅子可为费尽心机,或许不予骑兵与李陵是为了怕李陵抢功,而辉煌淹没李广利,这些我们可以从战后内部政治的矛盾看出来。李陵为了施展所长能到战场和匈奴一较高低,并让汉武帝痛下决心立下豪言壮语道:“无所事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李陵只是一粒作用不大的棋子,对君王来说无干紧要,五千步兵对于国力强盛的西汉整体战局而言也是如同一辙,对皇帝来说胜固好不胜也罢,说到底李陵的五千兵就是皇帝手中的一个实验品,于是汉武帝爽快的答应了。世上的事就这样,你把最真贵的生命献给别人,别人对待你的生命却如草芥,可舍可得。从而我们也应该知道,李陵是个军人,一个年仅二十七岁的军人,他不是个政客能把政治内在的微妙揣摩清楚,他只是以军人的本性出发,向往铁血沙场,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当时他还年轻,也不可能世故,他怎么能参透其中的人生世故玄机。
    在李陵出发时,汉武帝让强弩都尉路博德率军半道接迎李陵,但是路博德却不知处于那种心理羞于在李陵后方接援他,并且给皇帝上了一道居心叵测奏折。奏折上说:“方秋匈奴马肥,未可与战,臣愿留陵至春,俱将酒泉、张掖骑各五千人并击东西浚稽,可必禽也。”汉武帝一本来没把李陵的军队当成什么大布局,但是看到路博德的上书,疑李陵后悔他许下得诺言,才让让路博德的上书。汉武帝大怒,不但即令李陵出发,并且还撤消了路博德的半路接援此时的李陵却不知道这一切。天汉二年秋,李陵率五千步兵出居延,向王庭出发,从此踏上了一条永难复回的不归路。
    李陵的率部向匈奴王庭方向,在浚稽山与单于的三万骑兵相遇,关于那场战况班固再汉书里有非常精彩的记述,并且李陵有一答苏武书中也有叙述。五千汉兵对峙六倍于我得匈奴骑兵,并且是步兵对峙骑兵。是时五千步步兵被三万起兵蜂拥为围困,李陵布阵为"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引敌人于阵前,然后千弩俱发,匈奴应弦而倒。李陵的精彩指挥,不但抵住了匈奴的攻势,并且吓得他们逃跑,于是李陵乘胜攻击,又杀敌数千。这时单于有从当地招来八万骑兵来继续围歼李陵部,当时汉军损伤惨重,基本上每人都挂了商,李陵不断的激励将士的同时就是调整布局。他让“士卒中矢伤,三创者载辇,两创者将车,一创者持兵战”这样布局在且战且退中把匈奴引到了距汉塞百余离地地方。在这里我一直无法想象,五千步兵的汉编者按 李陵的故事让人一咏三叹,充满人生的无奈,引人反思。本文虽没有强烈的“反传统”却也提出了不少人都有的疑惑:我们究竟该怎样看待李陵?加之行文如流水,跌宕有起伏故事很可看,看后不无思。军怎样布阵才能的抵挡十于万匈奴骑兵的攻击?我们知道步兵方阵最著名的罗马方阵,在四世纪被欧洲人称谓“上帝之鞭”的匈奴领袖阿提拉用骑兵把罗马打的俯首称臣,冲击的罗马步兵七零八散,所以李陵的行兵布阵应该有天才是的才略。然而,不幸的是,这样一个军事天才式的人物竟毁灭在校尉管敢的背叛与孤军无援的战局中。尤其后者,是李陵战败的最主要原因。
    当时阵地已经转战到汉朝边境,边塞的守关将领不可能不知道,朝中的汉武帝不可能不知道。然而,汉武帝不但没派兵支援,反而招来李陵家人,想让李陵战死来结束这场战斗。最后李陵在前无接应,后无支援的情况下投降。而投降的地点竟然是在距离汉朝边境一百余里的地方。呜呼,悲哉。
    五千步兵,对峙十万骑兵,如果能胜就是奇迹。但是在战场上,尤其还处于匈奴熟悉的战场上,这个奇迹是无法出现的。在此情况下,李陵与五千步兵杀敌一万有余,这样的战斗虽败优荣。但是汉武帝却不这样认为,他在开始的时候对就抱着让李陵战死的心理,但当听说李陵投降后龙颜大怒,并且整个朝廷文武百官都把战败的罪过推到李陵的身上,那些无耻的小人们不断的攻击李陵。只有司马迁为其说话,太史公说:“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但后来司马迁却因为此事被处于宫刑,从而成就了千载传世之书史记。公孙敖为了掩饰自己的无功而返,造谣中伤李陵,汉武帝在不探明真相情况下把李陵的母亲妻儿全部斩草除根。从此天下人都都耻陇西李家,李陵成为世代痛恨的卖国贼。
    班固在汉书中把李将军列传和苏建的列传和在一起,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李陵与苏武。用苏武的忠贞来对比李陵的背叛,用李陵地投降烘托苏武的坚韧。但我每次看到此列传的时候,不由得悲有心发,为李陵的屈辱与不平。
    李陵这个为民族奋战的将士,他生是为攘异而报国,死却流落异国他乡,故国人皆耻之,而他乡却得到了非常的尊重。他源于一场对外的战争,却成为国内同胞的政治争斗的牺牲品。庙堂之高所谓的政治家只用柔软的舌头,就决定了千里之外浴血疆场将士的性命,这其不是对用性命保卫国家将士的最大嘲弄。你用血保住了他们的高官厚禄,他们却用高官厚禄的政治权威把你凌辱,让你永世不得翻身,并且当时国家还没有到“兔死狗烹,高鸟尽,良弓藏”的地步。
    读李陵读出的是一个悲壮。李陵地投降是被当朝朝廷所逼,他为国家浴血奋战的时候,镇守戍边的陈兵几十万却不相救,皇帝坐在高高的龙椅上盼着他早死。他兵败时,他想为国家忍辱负重意图将来为国家举大事,但满朝文武个个恨不得置他于死地,然后把其家人全部抄杀。当国家与整个民族执行不义时,他如何去选择,或许只有背叛,纵然背叛让人那么苍凉。或许这个背叛正如张承志在杭盖怀李陵中所说:“当他无家可归,祖国执行不义的时候,叛变也许是悲壮的正道。”
    一个国家首先是维护人们生命的尊严,利益而存在,当一个国家把你的尊严与生活价值全置于不顾的时候,李陵该如何选择?对一个军人,或者一个人来说尊严价值或许是应该轻国家而存在,但当他维护的国家侮辱他的时候,离开——或许这就只能是李陵地选择。尊严比富贵重的多,所以当霍子孟、上官少叔信口用富贵诱惑李陵时,他说:“丈夫不能再辱。”富贵对他来说不那么重要,对生命价值得认可,对生命尊严的维护重于泰山。
    然而留在匈奴的李陵毕竟还是痛苦的,这种痛苦伴随他终生。他是自幼受儒家教育成长,儒家的忠君报国,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纲领约束着他的心灵,让他放不开。他面对着“韦韝毳幕,以御风雨;羶肉酪浆,以充饥渴。举目言笑,谁与为欢?胡地玄冰,边土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让他只能对天长叹,不觉泪下。所以他对苏武说:“子归受荣,我留受辱。”
    在汉书中每当我读到李陵别苏武的古歌,都难以自禁:“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聩。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是啊,母亲妻儿被杀戮,家何在?归于不归又有什么区别,归去只能受辱,纵然痛苦起码被那些爱护英雄的匈奴人所尊重,有着尊严!而俗称礼仪之邦的汉朝,这个朝廷都在蝇蝇营狗苟钩心斗角的政治争斗中,方寸之间的争斗,暧昧的争斗只能让一个国家委琐。留在一个放马草原的匈奴,总比回到战战兢兢庙堂汉朝强,那样英雄总会被淹没在口角政治的刀光剑影里。一个不珍惜英雄的民族是可怜的,一个任英雄流落他乡而不懂得好好利用的民族是可叹的,而一个逼迫自己民族英雄背叛自己的国家的民族是可悲的。
    李陵的背叛从某种意义而言,他体现了一种尊重生命本身,用生命一种固有的美,对忠贞节义道德进行冲击。他的本性不是为此,而他的事情的外延却造成了这些。当生命从属于某种道德时,生命那种原是的美变得滞重凝固,他失去了轻灵也失去了古朴,接着就是失去自己。当时西汉儒学开始大一统,李陵的生命理念是建立在儒学的道统里,而儒学的核心事忠君爱国,对皇帝不容置疑的信仰,对国家生死无悔的爱、服从。李陵的痛苦源于生命价值与生活理念的颠覆,这种颠覆的痛苦取决于他对原来生活理念的信仰程度,理念愈是坚定不移就愈痛苦。而不幸的是李陵始终是他的信仰者,当命运逼着他背叛的时候,他只能郁郁终生,把自己湮灭,湮灭成一个传奇。
    传说,现在在贝加尔湖以北发现了汉式宫殿,据研究是李陵,据说那里还曾经有个李陵庙,看来当时匈奴人是尊重这个无奈的英雄的。还有个传说,说在某一高原上有一支黑发黑须黑瞳的部落,据说那是李陵及其投降士卒的后裔。无论后一个传说是否真实,我愿意相信传说是真实的——为那个千年来让历史尴尬、沉重、编者按 李陵的故事让人一咏三叹,充满人生的无奈,引人反思。本文虽没有强烈的“反传统”却也提出了不少人都有的疑惑:我们究竟该怎样看待李陵?加之行文如流水,跌宕有起伏故事很可看,看后不无思。无奈的名字——李陵。
    李陵,一个让历史争议难下定论的名字。
    李陵,一个让华夏民族尴尬无奈的名字。编者按 李陵的故事让人一咏三叹,充满人生的无奈,引人反思。本文虽没有强烈的“反传统”却也提出了不少人都有的疑惑:我们究竟该怎样看待李陵?加之行文如流水,跌宕有起伏故事很可看,看后不无思。编者按 李陵的故事让人一咏三叹,充满人生的无奈,引人反思。本文虽没有强烈的“反传统”却也提出了不少人都有的疑惑:我们究竟该怎样看待李陵?加之行文如流水,跌宕有起伏故事很可看,看后不无思。编者按 李陵的故事让人一咏三叹,充满人生的无奈,引人反思。本文虽没有强烈的“反传统”却也提出了不少人都有的疑惑:我们究竟该怎样看待李陵?加之行文如流水,跌宕有起伏故事很可看,看后不无思。编者按 李陵的故事让人一咏三叹,充满人生的无奈,引人反思。本文虽没有强烈的“反传统”却也提出了不少人都有的疑惑:我们究竟该怎样看待李陵?加之行文如流水,跌宕有起伏故事很可看,看后不无思。编者按 李陵的故事让人一咏三叹,充满人生的无奈,引人反思。本文虽没有强烈的“反传统”却也提出了不少人都有的疑惑:我们究竟该怎样看待李陵?加之行文如流水,跌宕有起伏故事很可看,看后不无思。编者按 李陵的故事让人一咏三叹,充满人生的无奈,引人反思。本文虽没有强烈的“反传统”却也提出了不少人都有的疑惑:我们究竟该怎样看待李陵?加之行文如流水,跌宕有起伏故事很可看,看后不无思。编者按 李陵的故事让人一咏三叹,充满人生的无奈,引人反思。本文虽没有强烈的“反传统”却也提出了不少人都有的疑惑:我们究竟该怎样看待李陵?加之行文如流水,跌宕有起伏故事很可看,看后不无思。编者按 李陵的故事让人一咏三叹,充满人生的无奈,引人反思。本文虽没有强烈的“反传统”却也提出了不少人都有的疑惑:我们究竟该怎样看待李陵?加之行文如流水,跌宕有起伏故事很可看,看后不无思。编者按 李陵的故事让人一咏三叹,充满人生的无奈,引人反思。本文虽没有强烈的“反传统”却也提出了不少人都有的疑惑:我们究竟该怎样看待李陵?加之行文如流水,跌宕有起伏故事很可看,看后不无思。编者按 李陵的故事让人一咏三叹,充满人生的无奈,引人反思。本文虽没有强烈的“反传统”却也提出了不少人都有的疑惑:我们究竟该怎样看待李陵?加之行文如流水,跌宕有起伏故事很可看,看后不无思。编者按 李陵的故事让人一咏三叹,充满人生的无奈,引人反思。本文虽没有强烈的“反传统”却也提出了不少人都有的疑惑:我们究竟该怎样看待李陵?加之行文如流水,跌宕有起伏故事很可看,看后不无思。编者按 李陵的故事让人一咏三叹,充满人生的无奈,引人反思。本文虽没有强烈的“反传统”却也提出了不少人都有的疑惑:我们究竟该怎样看待李陵?加之行文如流水,跌宕有起伏故事很可看,看后不无思。

章节目录

程雪羽文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程雪羽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程雪羽并收藏程雪羽文集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