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变成名人儿,也没飘得看不起人。
    售票员笑成一朵花,“行行行……”
    赵柯他们四个人,气质看起来不像是一般农民。
    车上乘客好奇地打量他们。
    有个人盯着赵柯看了好一会儿,认出她,惊喜地大声道:“你是上报纸的赵柯!”
    这可是他们双山公社土生土长的名人儿!
    小客车上所有的乘客一下子全都躁动起来。
    点出赵柯身份的人又转向傅杭三人,傅杭长得出众,也要更好认一些,“你们是报纸上的知青吗?”
    傅杭面不改色,林海洋克制着得意,而陈三儿虽然不是知青,跟赵柯同行,抬头挺胸,。
    不过本地人最有热情的,还是赵柯,纷纷“赵主任”“赵同志”的喊。
    赵柯突然成了动物园的大熊猫,而且被一客车的人当面儿夸,十分肉麻,略显尴尬,又不得不以笑回应。
    “赵同志,坐这儿吧?”
    前排的乘客起身要让座。
    赵柯赶忙道:“不用不用,后面有位置,我们去后面就行。”
    坐这儿,她疯了吗?跟大熊猫上树有什么区别,上上下下的乘客全能看见她。
    赵柯对每一个跟她说话的人“点头-笑”,穿过过道,走到最后一排,坐到窗边,拽着三个人围着她坐。
    傅杭坐到赵柯身边,林海洋和陈三儿坐在她前排,半挡住乘客们的视线。
    赵柯重新戴上口罩,悄悄呼出一口气。
    傅杭忍俊不禁。
    最后一排右侧的两个座位也坐了乘客,傅杭靠近她耳边低声道:“需要借你外套挡一下吗?”
    他离得太近,呼吸拂过耳朵,有些痒。
    赵柯摇头,“这样就行。”
    报纸的影响还热,冷不丁的见面才这样,时间长就淡定了,没什么好躲的。
    傅杭并没有离远,盯着她的耳朵道:“耳朵红了。”
    赵柯抬手搓了搓离傅杭近的耳垂。
    傅杭满眼笑意,撤离,微微侧身,挡住同排乘客的视线。
    从公社到县城,时间很长,途径好几个公社,停车很频繁,上上下下,小客车上连过道都挤满人。
    赵柯想低调地度过这一段路途,然而双山公社的乘客炫耀的心太过火热,不断冲身边的陌生乘客提起赵柯他们四个。
    小客车又小,北方人说话嗓门儿大,说点儿啥整个车厢都听得清清楚楚。
    所以一路上,陌生的乘客上车,没多久就开始探头探脑地向后张望。
    赵柯人都麻了。
    但她还得端正地坐好,现在人的好奇心最高,她不只代表她自己,还代表赵村儿大队,代表双山公社,得暂时保持一个充沛饱满的精神面貌。
    傅杭余光注意着她,又靠近她耳边,“累不累?靠一下没关系的。”
    他轻轻拍了拍臂膀。
    声线压低,声音就变得很有磁性。
    赵柯又忍不住耳朵痒,看一眼他的手臂,婉拒。
    肢体接触就有些暧昧不清了。
    傅杭有些遗憾。
    靠一靠都不行,其实趴在怀里,更舒服。
    车上,四个人都不好随便说话,总算熬到县城,下一趟车是第二天一早,四人去招待所住。
    入住招待所要拿介绍信,工作人员一看介绍信就知道他们籍贯名字,拿报纸出来问“是不是他们”,等到确认之后热情地搭话,还给他们打了热水。
    好在,关上门就是一个封闭的空间,赵柯歪七扭八地瘫倒也没关系。
    当个名人,属实不容易。
    转过天再去坐车,赵柯的口罩焊在脸上,傅杭和林海洋也是,免得被人认出来,有些不方便。
    陈三儿不受影响,咋随便咋来。
    赵建国和赵瑞老早就等在火车站,工农兵大学那边的招待所比较空一些,接到他们四人,先去招待所住下。
    入住的时候,赵柯他们没被认出来。
    赵建国和赵瑞安排好他们便各自回宿舍住。
    两个人有分工,明天赵瑞给他们带路,后天赵建国再带他们去别的地方。
    隔天早上,赵瑞收拾好到招待所,带着四人去学校食堂吃早餐。
    赵柯第一次走进这个时代的大学校园,步履从容。
    学生们大多穿着整齐,风格类似,身板笔直,身上带着工农兵大学生的骄傲和书卷气,没有后世大学生那么松弛且多样。
    傅杭很习惯,很自如。
    林海洋本来就是城里人,陈三儿则是就算心里虚面上也得装出不在乎来。
    因此他们虽然穿得不太时新,来往的学生们都没多瞧他们。
    食堂里,赵瑞带他们打完饭,坐下,几人的位置后面,有两个学生吃饭也在学习。
    赵瑞见赵柯在看他们,便道:“大家都很珍惜学习的机会,要不是你给我名额,我也没可能来到这儿。”
    赵柯不以为意道:“给就给了,只要在不断进步就行,不用总提。”
    “要提的,我不能忘。”
    他确实变了一些,没有了浮躁,沉静了很多。
    赵柯咬了一口大学食堂的肉包子,“好吃。”
    肉馅儿真扎实。
    赵瑞笑道:“那你多吃点儿。”
    话题岔开。
    赵柯问起拖拉机厂。
    赵瑞回答她:“苏教授人脉广,说要带咱们过去,好说话。”
    “怎么不早说?我们从村里带过来的东西,还在招待所。”
    早餐后,赵柯见到苏教授,也说了类似的话。
    苏教授摆手,“写你们大队的文章,我结交了不少人,受益颇多,不用客气。”
    他不耽搁时间,直接领他们往拖拉机厂去。
    在进拖拉机厂之前,赵柯摘下了口罩。
    傅杭注意到之后,也示意林海洋摘下来。
    一行人在传达室等了一会儿,厂内匆匆走出一个戴着眼镜,穿着中山装,笑容满面的中年男人。
    “苏主编。”中年男人跟苏教授握手后,又转向赵柯四人,慢条斯理地说:“这就是赵同志吧?真是年轻有为。”
    苏教授为赵柯他们介绍:“这是负责产销的孙副厂长。”
    赵柯主动伸手,态度很尊敬,“您好,麻烦您了。”
    孙副厂长和气道:“我跟苏主编是老交情,也欣赏你们几位年轻的同志,放心,他提前跟我说了,肯定为咱们农村建设最大限度地提供帮助。”
    “太谢谢您了。”
    孙副厂长相当友善地邀请:“赵同志,不知道我能不能跟你们在我们厂门口合影留念?”
    还要合影……
    赵柯忍住了没问“拍照能不能优惠”,笑盈盈地答应:“当然。”
    苏教授对赵柯道:“你有多少预算,直接跟孙副厂长说就行。”
    孙副厂长点头,“是,你说说看。”
    赵柯扫过厂内各种型号的拖拉机,可惜他们大队最多只能拿出三千。
    就这,还是大队给全村社员们写了欠条挤出来的,最低得拿下两台拖拉机。
    而赵柯说了个数字。
    “两千五?”
    孙副厂长手指略过一排大大小小的四轮拖拉机,指向两款手扶拖拉机,“可以买这两款,农用足够。”
    虽然一开始就打算买手扶拖拉机,也只买得起手扶拖拉机,可真到这儿,赵柯的眼睛没法儿从那些高大的履带拖拉机四轮拖拉机上拔出来。
    林海洋和陈三儿也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些高大的拖拉机,满眼喜欢。
    赵柯实在抑制不住渴望,试探地指向最小的一辆四轮拖拉机,问价钱。
    孙副厂长告诉她了。
    赵柯手轻轻覆在肚子上,沉默震耳欲聋。
    她带出来的全部家当都绑在腰上,倒是勉强够买这一辆,但他们的钱又不是只买拖拉机的。
    陈三儿也震惊地看着那四轮拖拉机,仰望的眼神。
    爱而不得。
    赵柯依依不舍地移开视线,再次放回到手扶拖拉机上,两千五,只够买一又四分之一辆,托了好多人攒的工业券也全都得搭进去。
    “孙副厂长,我听说拖拉机厂会回收旧车,您看,我们这些钱买完好的二手零件,能不能凑出两辆?”
    “这……”孙副厂长有些为难,“旧车有损耗,买回去可能要常修,你们大队不会吧……”

章节目录

七十年代妇女主任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张佳音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张佳音并收藏七十年代妇女主任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