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姐不屑,“她有没有那两下子,咱们还不知道?现在倒好,报纸出来,她说得话全被揭穿,咱家丢人都丢到外面去了!”
    方静妈看一眼丈夫,委屈地低下头。
    继姐最讨厌她这作态,“呵,她在乡下干那么好,何必让家里想办法给她说亲留城?要是不回来,不管干没干,照片上好歹有她,咱们家也风光,非得回城。”
    “她从小就这样儿,嫉妒心重,不满足,还心思多,以为就她聪明呢,别到后来什么也捞不着。”
    “行了,别说了。”
    方静继父打断女儿,看一眼报纸,眼露可惜,多有面子的事儿……
    方静妈试探道:“外人又不知道那么多,就说小静只是回城探亲错过了,也行吧?”
    继父微顿,片刻后点头。
    继姐看着后妈,冷笑。
    西北某驻地家属院——
    自从刘三妮儿提出要带孙子孙女回老家,婆媳就陷入了冷战。
    刘三妮儿啥没见过,压根儿不放在心上,该咋过咋过。
    赵棉特地打电话给姥姥和舅舅,告诉他们赵柯上报纸的事儿,还说给他们寄了报纸。
    老太太左等右等,还没等到邮件儿,又接到赵棉的电话,说又上《群众日报》了,驻地这边儿应该有。
    刘三妮儿撂下电话就催促余秀民去找,拿到报纸,满家属院儿的炫耀:“这是我老家,报纸上的妇女主任是我外孙女儿。”
    能上报纸,到哪儿都是厉害的人。
    家属们的称赞听得刘三妮儿走路都带风,余秀民也暗暗炫耀过外甥女几次。
    两个女孩儿没少追问表姐的事儿,还没见面就满眼崇拜。
    连余岳都为了跟小伙伴炫耀,黏起奶奶,问这问那。
    只有林清,她一贯看不上丈夫的乡下亲戚,可这乡下亲戚竟然上了这么有影响力的报纸?!
    就好像她的瞧不起全都是笑话,老太太的得意也是在嘲笑她,林清心里难受极了。
    没人在乎她舒不舒服。
    刘三妮儿再次对余秀民提出带孙子孙女回老家。
    已经好些日子没提过了,突然又提,林清阻挠,“不行!小岳外祖父外祖母心疼他,也不会同意的。”
    刘三妮儿反问:“他们不同意,能来照顾吗?”
    有儿孙,怎么可能来照顾外孙。
    林清看向丈夫,柔声退让,“那也可以送他们回我娘家,乡下太苦了,你舍得吗?”
    余秀民不言语。
    刘三妮儿冷哼:“他们是我老余家的孩子,有我这个奶奶,偏要送去外家,信不着我吗?”
    林清可怜地哭诉:“他们是我的孩子啊,为什么妈你非要这么狠心地让我们骨肉分离?”
    “我就是为了教育好孩子!”刘三妮儿不想指责儿媳妇啥,转头对儿子说,“我闺女和儿子教养得好,外孙女外孙子也全都有出息,反倒是你们的孩子,越大越不像样儿,我不能眼瞅着孩子养坏,你不信别人,还不信你妈吗?”
    林清哭着摇头,“秀民,小岳会改的,我也会改的……”
    余秀民看着报纸,下定决心,“妈辛苦些,带着孩子们回去,就我们夫妻两个,你不是想过二人世界吗?”
    林清哭声稍缓。
    刘三妮儿道:“乡下花销小,省下钱,放假我再带他们回来,就当是寄宿。”
    林清依然低声哭。
    余秀民给了母亲一个眼神,拉起妻子的手,半搂着她,回屋慢慢劝说。
    刘三妮儿喜欢的是勤快能干的儿媳妇,但他们夫妻俩感情好,看不惯她也忍着了,摇摇头,进厨房去做饭。
    而小儿子余岳回家听说亲爹决定让奶奶带他回乡下了,如遭雷劈,满地打滚,哇哇大哭:“我不回乡下那个破地方,不回!呜呜呜呜……”
    第116章
    有一个说玄又有些根据的说法:人的心态影响精气神儿, 精气神儿会影响气场,气场会影响运道。
    一个人,如果总是怨天尤人,就会变得倒霉, 不好的事情接踵而至, 甚至身边人也都不顺;但如果心态好, 遇到不好的事儿, 能化险为夷,甚至喜事不断。
    赵村儿大队现在就处于整体向上的状态。
    几份报纸, 实际没改变赵村儿大队的生活条件, 但赵村儿大队的社员们都好像没啥烦恼, 每天喜气洋洋的干活儿上课过日子, 然后就感觉,总有值得高兴的事儿。
    四月中旬,万物开始复苏,四处都化得稀溜溜, 一踩一脚泥。
    按照赵村儿大队和公社签的初步合同, 一个土窑,没日没夜的烧砖,任务量已经达成,马上开春儿,要为春耕做准备了。
    其他大队来学习的青年,年后又过来待了一个月, 进四月后就都走了。
    公社安排修路, 去年上冻前, 别的大队的路段已经修出不少, 只有赵村儿大队负责的一段路还没动。
    这个时节, 没那么冷了,趁着春耕还没开始,赵新山组织村里的社员们一起修路。
    依旧是全村儿男女老少一起上。
    赵村儿打算连村口那段儿小路一起修宽修平,省得以后走车不方便,而且修都修了,修得好一些,一步到位,直接修成石子路,省得还得再为了路的事儿花时间精力。
    河边有石头,不要钱,不过得人力挖出来,拉回来凿碎,再铺到地面上,没钱买水泥,就灌泥。
    大队安排活儿的时候,方方面面都要考虑。
    凿石头搬石头的活儿相当重,男人们说啥都不让女人去干,所以女人们负责平土路,正在长身体的孩子们就用工具平石子。
    赵村儿一冬天,添了不少人,女婿们倒是没什么,刚结婚的年轻媳妇儿们有的已经怀上,有的随时可能怀孕,也得小心点儿。
    当下,人是第一生产力,不能使劲儿使唤。
    其次,大队最重要的财产——两头牛,每天来回拉那么重的石头,地泥泞不堪,路不好走,牛身上都磨出了血不说,没两天就瘦了不少,吃食都不香了。
    板儿叔是牛倌,心疼地找赵新山问:“大队长,这么干,牛要累坏了,啥时候买拖拉机啊?”
    赵新山看见牛背上外翻的皮肉,也心疼,一愁就想开始抽烟,“要去了。”
    村里去年到手那笔钱,压在大队一直没动,除了买拖拉机,大队还要买种子,买各种工具,买猪……
    大队打算买完拖拉机直接拉回来,之所以没冬天去,一是为了省钱,二是因为零下二三十度的低温,开个两三天,人得冻出个好歹。
    赵柯从卫生所拿了伤药回来,建议:“大伯,实在不行就让牛休息吧,养养伤,咱们先干别的也一样,不差十天八天的。”
    赵新山和许副队长、牛会计仨人抱着牛,边控制它不乱动边安抚它,板儿叔上药。
    牛疼得踢踏蹄子,挣扎束缚。
    赵新山抚着牛头,“那就先干别的……”
    等到路干爽了点儿,赵柯准备动身去省城买拖拉机。
    几千块钱带在身上,她点了三个男人,傅杭、林海洋和陈三儿。
    陈三儿受宠若惊,“我吗……我也去吗?”
    “怎么?不方便?”
    陈三儿缓慢地摇头,神情复杂地说:“就是没想到有我……”
    那可是去省城啊……
    他是个人嫌狗憎的二流子,赵主任竟然选他……
    赵柯选他们仨是有理由的。
    上次她带去县城的人,赵瑞去大学读书了,赵枫和赵栓柱儿去当兵了,王老三现在当着小组长,走不开,当然得重新选人。
    傅杭和林海洋没说的,要是买部件儿组装拖拉机,需要他们俩。
    陈三儿跟他们住一块儿,选谁都是选,他跟俩人熟,没少帮着打下手,方便。
    他们三个同时还得当保镖,当力工,当司机……
    赵柯没多话,直接拍板:“既然没有不方便,就这么定了,你们仨准备准备,明天就走。”
    赵柯要去买拖拉机的事儿传出来后,村儿里人对傅杭和林海洋跟赵柯去省城,都没啥说的,就是议论了陈三儿。
    他这半年虽然学好了,那比他好的人选也有啊,凭啥他能去呢?
    有人还找到赵柯和赵新山跟前,表示也想去省城。
    赵新山不管,“谁去不一样儿,赵柯指定谁就是谁,咋那么多事儿?”
    赵柯话更婉转,一句话就打发了,“以后还有机会,我回回带的都是不一样的人,肯定能轮到,不用着急。”
    陈老爹高兴,给陈三儿塞钱,“出门得多带钱,万一有啥事儿,省得没钱。”
    陈三儿依然硬邦邦地拒绝,“用不着。”
    陈老爹塞给他就走,掉地上也不管。
    钱还能扔了吗?
    陈三儿喊了几声,他越走越远,只能捡着。
    而陈老爹晚间一个人,还倒了一口酒,美滋滋地喝。
    第二天一大早,板儿叔套上受伤不严重的那只牛,送四个人去公社。
    他们下牛车就上小客车,中间没多少时间间隔,赵柯就没去找赵棉。
    从报纸出来,赵柯这是第一回 进公社。
    小客车的售票员以前见过赵柯不少次,热情百倍地打招呼:“诶呦,赵主任,可见着你了,坐车上哪儿去啊?”
    司机也扭头打招呼:“赵主任,好些日子不见了。”
    赵柯礼貌地摘下口罩,态度跟以前一样儿,笑着回答:“去省城一趟。”
    “四张票,您拿好。”
    赵柯边接边无奈道:“可别这么客气,这不臊我呢吗?”

章节目录

七十年代妇女主任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张佳音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张佳音并收藏七十年代妇女主任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