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景年也不是什么同情心爆棚的人,皇子里头,除了徒景平跟他年纪相差不是太远,还处过一段时间,还算有些感情之外,其余那些弟弟,要么是立场问题,要么因为身份问题,几乎从不单独出现在他面前,他现在的生活安排得满的很,哪有时间去做个关爱弟弟的好哥哥。
    后来知道这件事之后,他转了一下眼睛,直接叫人将事情传到了后宫里头,林充容就这么一个宝贝儿子,听了消息,又叫来伺候儿子的小太监问了具体的情况,发现事实只比传言更严重,当时就抹着眼泪去找淑妃了。淑妃这些年因为膝下没有子女,沉寂了许多,但是不管是后宫还是朝堂,都不是你想要退就能退的,到了淑妃这个位置,没了宠爱,再没了宫权,日子只怕不比被打入冷宫的妃子好到哪里去。听到林充容的哭诉,淑妃立刻发觉了其中蕴含的利益。皇后之子和德妃之子斗法,还欺负兄弟,这可是可以大做文章的!
    因此,回过头来,淑妃就趁着承庆帝到自己宫里小坐的时候,看似委婉,其实暗地里面添油加醋地将事情捅给了承庆帝,承庆帝的脸立马就黑了!
    ☆、64
    除非是变态,没哪个老爹在听说自己的儿子互掐得不亦乐乎,会依旧淡定的。承庆帝这会儿勉强还算是慈父,对于自个的儿子也没有防范忌讳之心,就算是他那会儿,跟几个兄弟闹得你死我活的时候,在先帝面前也得摆出一副骨肉情深的模样呢!结果这几个小兔崽子,才多大啊,就知道互相陷害了!承庆帝一点也没有子承父业的欣喜,只觉得愤怒不已!天底下的父亲大多数都差不多,甭管他们跟自己的兄弟如何,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子孙一直相亲相爱,互相扶持!
    徒景年也是做过父亲的人,哪怕自家也只有一个女儿,也曾经考虑过女儿一个人寂寞,让妻子再生一个的事情,可惜的是,还没等到妻子再次怀孕,她就因为意外过世了,徒景年后来也没有续娶,自然也没另外的孩子了。但是父亲的心理都是一样的,就像他小时候也是兄弟姐妹好几个,他老爸也是常常念叨着,要他们之间互相帮衬着,兄弟姐妹几个关系的确还不错,就是离得远了些,聚少离多,但是彼此之间还是挺互相照应的。徒景年当年一心在研究所,几乎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自个攒下的那些资产几乎全是兄弟姐妹帮忙投的资,没空照顾女儿的时候,也是在她姑姑叔伯家里混饭吃。
    后世亲情那般淡薄的时候尚且如此,很多人还要哀叹一声家中人丁稀少,没个兄弟帮衬着,在现在这个宗族力量非常强大的年代,兄弟不和,那就是大问题!即便是皇家,也是如此!
    哪怕所有人都知道,皇家是天底下最不讲规矩的地方,但是,在表面上,还得刷上一层金漆,弄得富丽堂皇,再不堪的本质,都要有个花团锦簇的外表。承庆帝在得知宫中流言纷飞,几个儿子之间的不合,连宫外都知道了,不免脸色铁青。先是直接将管着宫务的几个妃子还有皇后斥责一番,德妃和皇后更是额外遭到了责难,怎么养的儿子,不知道什么叫做兄弟齐心,其利断金,什么叫做亲亲睦睦吗?然后,也斥责了林充容一番,意思就是,你虽然只是九嫔之一,但是儿子也是皇子,怎么教得那般小家子气,被欺负了,难道就知道忍着?还有没有一点皇子的自觉了?
    涉事的伴读全部滚蛋回家,不管是欺负人的还是被人欺负的,宫学里的先生刚刚才得了赏赐没多久,迎头就来了狂风暴雨,对于他们不能明察秋毫,看到几个皇子学生之间的不对,或者说是看到了,居然敢睁只眼闭只眼,你怎么做人家先生的?立马卷起铺盖滚蛋,翰林院国子监里学问好的人多得很,三年一次的科举,更是可以一茬一茬地收割人才,几个品级不高的翰林有什么了不得的!
    所有人都觉得很冤枉,德妃觉得,自家儿子占了个长字,自己的位份也比林充容高,徒景睿学得比徒景清好,居然得到的赏赐不如徒景清,分明是圣上不公平。皇后也觉得,自家儿子是嫡子,除了太子,就数自家儿子身份最高,徒景睿和徒景清敢跟自家儿子对着干,倒霉也是活该!
    林充容就更委屈了,她娘家不显,说是姓林,跟如今朝堂上炙手可热的林梓那一支可没任何关系,她出身的林家却是泉州的,原本做海商出身,三代之后参加了科举,运气比较好,直接就中了进士,家里有钱,当官就方便很多,只要舍得通关系,干到五品是不成问题的。到了林充容的父亲一代,正好卡在了四品上,林父女儿也多,秉承了商家一贯的传统,家里各种有名分没名分的房里人一大堆,对老婆也没冷落,光嫡女就生了三个,反正对林父来说,女儿就是用来联姻的,林充容快及笄的时候,正好赶上选秀,林父直接给她报了名,选上了最好,选不上,也算是镀了一层光环,回来婚事上可以再提一个档次。结果林充容就被选上了。
    宫里面背景深厚的妃嫔不知凡几,林父在地方上还有点面子,放到京城,可算不上什么,要不是林充容有幸怀了孕,谁还记得她是谁啊!徒景清出生后,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林充容也不过指望着将来儿子封个王,跟着儿子在王府里面做个太妃就是了。自然不希望儿子太过出挑,只想着老老实实地混日子,谁也不敢得罪。因此,徒景清也养成了那样一个老实敦厚的性子,这能怪她吗?若是她敢将儿子养成野心勃勃的性情,只怕皇后还有其他几个有子的妃嫔,早就不放过他们母子了!
    至于宫学里那些先生,前面都说了,他们品级不高,里面坐着的,哪怕是伴读,家里都不是什么普通人家,若是当年徒景年读书那会儿,几个太傅少傅他们都在,他们都是位高权重,哪怕是皇子也得对他们恭恭敬敬的。可是这些先生却没这么大底气,他们能怎么办?就算是看起来最弱的徒景清,也是皇子,也不是他们能够得罪的啊!因此,他们只得当做什么都没看见,什么都不知道,任这些皇子自己折腾就可以了!
    承庆帝噼里啪啦将所有牵扯到这事的人都扫了一遍,一些依附徒景睿和徒景逸的宗室子弟,甚至直接被扔出了宫学,反正他们家里也有别的兄弟,他们不识趣的话,自然有他们的兄弟过来。
    当然,牵扯到这事的徒景睿他们兄弟三个也没得了好处,徒景睿和徒景逸被要求闭门思过,抄写《孝经》和《礼记》百遍,抄完了在承庆帝那里通过了才许出来,作为受害人的徒景清,承庆帝怒其不争,也罚了他,却不是叫他读书,直接叫他跟着大内侍卫去习武,磨练他的性子。
    徒景年也是满脸惭愧地跑到承庆帝那里去请罪:“父皇,儿子忝为长兄,这些日子以来,也不知道居然发生了这些事情,实在是心中有愧,还请父皇责罚!”
    承庆帝看了徒景年一眼,叹了口气,说道:“你说你失察了,为父何尝没有失察呢?那几个小子,才多大年纪啊,就喜欢搞这种小动作,他们若是明着比功课,朕还得夸他们一声知道上进,可是,这等拙劣的阴私手段,却是不能随意为之!若是养成了习惯,以后的路可就全歪了!阿鲤你之前也没遇到过这些事情,以后却要记住,堂堂正正搞阳谋,才是大家气象,阴谋偶尔为之尚且可行,却不可将其当做正道,沦入末流,明白了没有?”
    徒景年赶紧叩首道:“儿臣谨受教!”
    “去吧!”承庆帝有些意兴索然,“宫学那边,回头你有空多去几次,翰林院那些酸儒在朕的面前倒是摆出一副正义凛然的模样,偏偏在宫学里头,连点师道尊严都提不起来,可见是些什么德性!你也说了,你是长兄,对几个弟弟多看顾一些!”承庆帝这么说,也是希望长子跟几个小儿子培养出感情来,免得日后出现兄弟相争的局面。
    “儿臣遵命!”徒景年干脆地答应了下来,虽说几个小的未必服气他,但是,自个是长兄,又是储君,若是再压不下那几个小东西,干脆不用混了!何况过了这次之后,他们也该长记性了!他需要在自己几个弟弟那里种下一个不可敌对的印象,省得他们不自量力,翅膀长硬了,就跟自个作对!
    父子两人的想法一下子走向了一致,回过头来,承庆帝就重新挑选了宫学里的先生,又意思意思地赏赐了一把戒尺,交给了宫学现在的总师傅,就像是后世的家长跑过去对老师说的一样,我家孩子要是不听话,你尽管揍!当然,揍了之后如何,就得看家长到底是什么想法了!因此,那戒尺纯粹就是个名义上的象征,就像是戏文里头所谓上打昏君,下打奸臣的什么鞭子拐杖的,这玩意那就是作为威慑性的核武器,用过一次,差不多就不管用了,皇帝不恨死你才怪!
    因此,尽管接下了戒尺,宫学里那些先生还是心里发苦,前辈们的遭遇还历历在目,原本一片光明的前途已经毁掉了大半,京城也待不得了,人都是会迁怒的,因为这事不得不退学的一干宗室家的子弟还有伴读他们的家长不敢恨皇子,不敢怨皇帝,对付他们这些不比芝麻大的小官,却是很容易的。因此,折腾了一番,这些人最后只得收拾东西,凄凄惨惨戚戚地去一些穷乡僻壤,到处都是刁民的地方干活去了,日后能不能安全回来,还得看运气如何!而他们现在面临了同样的困境,对这些打不得,骂不得,还得遵照皇帝的意思,好好教育的小祖宗们,到底应该怎么办才好!想到灰暗的前景,一个个都不由郁闷起来。
    而徒景年琢磨了一番,也跟宫学里的新来的那些师傅们打好了招呼,表示,自己会隔三差五地过去一趟跟师傅们讨论讨论学问,过问一下几个弟弟的功课,倒是让这些人暂时松了口气,不管怎么样,太子还算是靠谱,有太子镇着做恶人,自己的日子应该会好过不少吧!
    ☆、65
    徒景年以前就在宫学里面讲过一些课,如今再来也没什么了不得的。他懒得讲什么经义,反正就是讲史,从《左传》、《战国策》等春秋战国时候的史书开始讲,一回也就讲个一两篇,这个并不是关键,主要还是盯着这群毛孩子,免得他们捣鬼。
    好在之前接受了教训,回去之后,生母又说了一通,这回他们一个个都谨慎起来,起码明面上看着是一团和气了。徒景年也懒得多管,面上和气一切都好说,只要不闹出什么事情来,哪怕肚子里面憋着一肚子的黑水,也跟他没关系。
    这些人刚开始对徒景年未必服气,也是因为他们的生母在背后念叨,比如说,要不是徒景年生得早,现在还未必如何如何什么的。宫中的女眷,对外面的事情了解不多,不过她们也明白,历来做太子的,能得善终的少,因此,一个个都对儿子寄予厚望,一心想着做太后。不过,年龄就是个很大的优势,他们才进学,徒景年都能给他们上课了!而且,徒景年这么多年来也没犯过什么错,对几个弟弟妹妹都还算关照,在朝中名声也很好。他们几个人日渐长大,想着抓住徒景年什么错处,有是有,但是根本无伤大雅。比如说徒景年喜欢搞点小玩意儿,瓷器、珐琅器、玻璃器什么的,常常想了花样,叫下面去做!但是,他对此也不算痴迷,搞出什么好东西来,他们这些做弟弟的也少不了好处!
    另外就是徒景年有些不拘小节,在工匠之类的事情上比较看重,一些人还在朝中弹劾过,但是最终证明,徒景年所做的事情,一般都是于国于民有利的!起码在目前看来,他们想要靠揪住徒景年的错处,将徒景年拉下来,是不可能的。因此,另一条道路便是争夺承庆帝的宠爱了!
    一晃又是五年过去了,这几年下来,宫里面几乎年年添丁进口,刚开始承庆帝还挺乐呵,有妃嫔生产还过去看看,到了后来,听到下面报上来说,谁谁生了皇子(公主),直接按例赏赐,到了差不多的年纪,从礼部报上来的名字里面挑一个差不多的取名上玉牒就行了。当然,这也是因为如今生出子女的妃嫔位份不高,至于宠爱嘛,也就那样。
    当初德妃因为徒景睿的事情被训斥了一番,不过她终究是个聪明人,在承庆帝那里一哭一求,承庆帝也心软了,何况,德妃保养手段高明,快三十岁的人了,依旧美貌动人,脸上连一根皱纹也不见,而且岁月还给她带来了更加成熟的风韵,加上她这么多年来,对承庆帝的心思摸得很准,表现得很是善解人意,因此,在与她同一年入宫甚至是落后一届入宫的妃嫔都快被承庆帝忘光了的时候,德妃依旧保持着近乎一枝独秀的态势。当然,也不能说是独宠,要不然,后宫接二连三冒出来的皇子皇女总不会是凭空从天上掉下来的。
    德妃受宠,作为她的独子,徒景睿自然也在承庆帝那里很有脸面,这几年徒景年年纪大了,承庆帝在他那里已经不好表现出蓬勃的父爱了,自然要将一部分无法宣泄的父爱转移到别的儿子身上,经常被德妃拉着在承庆帝面前刷存在感的徒景睿自然成为了最直接的选择。
    徒景睿也是个争气的,他长得俊秀,综合了德妃和承庆帝两人的优点,小小年纪看着就颇为俊逸了,哪怕孔子说了,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但是,天底下有几个人能做到这一点啊!长得好看的人,在哪儿都占便宜,你就算杀了人,帅哥还是帅哥,陪审团无论是大妈还是大叔,看着你赏心悦目,都会给你一点优待!再有,徒景睿人也聪明,口齿伶俐,他着意打听了当年徒景年的事情,因此,比起其他皇子来,在承庆帝面前格外放得开,自然讨人喜欢。
    徒景年对此不置可否,他如今已经十七岁了,在这个年代已经是大人了,一般的人家,这么大的男丁也成婚了。徒景年也到了这个年纪,面临的就是成亲的问题。

章节目录

红楼之孤家寡人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微云烟波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微云烟波并收藏红楼之孤家寡人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