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身香江_种田文 作者:拼音的键盘

    第十四章 名声初显

    变身香江_种田文 作者:拼音的键盘

    第十四章 名声初显

    nbsp; 林静尽管在会考中考了个7a状元出来,但她的生活并没有出现太大的变化,她依然在没ri没夜的努力爬格子。

    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斗,英雄志已经进入了尾声,用不了几天就能够将它全部写完。

    值得一提的是,前几天她领到了香江中文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薄薄的一张a4纸,相比起林静见过的不少nei地高校那些大红大紫花花绿绿的录取通知书,可以说是朴素得令人发指。

    mad:昨夜,我竟然让女房客一宿无眠...

    很容易让那些不知香江中文大学为何物的人误解,这会不会是一所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在领到中大的录取通知书的翌ri,爸爸林力威特意请了一天假,在家中摆了一天的宴席,宴请了梨木树邨第十座整幢楼的邻居,虽然家中还负债累累,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有所节约,林静很理解他的这种女儿有了出息做爸爸的高兴心情。

    也是在那天,明报来了一位记者,采访了林静这位高等程度会考7a状元。不过这份采访稿并没有刊登在明报晚报上,而是刊登在了明报副刊。

    明报晚报是承接华人夜报在1969年办起来的,创刊时还是一份综合xing报纸,在七十年代转变成为以经济为主的晚报。只是在1973年,当时还是副主编林山木出走,自行创办了信报,并带走了许多明报晚报的专栏作家,大量专业人才的流失降低了明报晚报的水准,销量大受影响。加上1974年以后香江股市低迷,无疑更降低了明报晚报的影响力,此后明报晚报就一蹶不振,销量常年徘徊在一万份左右。

    在林山木之后接任明报晚报副主编一职的胡文亮一直在想办法恢复晚报的影响力,但种种措施实施下去收效甚微,刊登武侠小说也是无奈之举,实际上他也没把希望寄托在武侠小说之上。

    当年金庸一支笔挽明报于将倾,但随着武侠小说的ri渐式微,靠一部武侠小说打天下的局面,到了今时今ri无疑已成为传说。

    报纸卖不出去,写文章的自然得不到太高的报酬。所以胡副主编给林静一个千字三十五快的价钱,在他看来是非常合理的。

    在英雄志连载之初,虽然打了一个大大的标题作为喙头,但明报晚报的销量并没有得到多少的提升,还是半死不活的,毕竟英雄志只是新人新作,不喜欢的不会去的也因为没有阅读明报晚报的习惯,没有注意到英雄志。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英雄志的慢慢发酵,明报晚报的销量竟然有了些许起sè,以缓慢的速度增长了起来。

    注意到这个变化的胡副主编派出大量的人手出去,对订阅明报晚报的读者做了个简单的调查,得出明报晚报能够出现这个变化是因为英雄志这个结论。

    大喜过望之下,他立即扩大了英雄志的连载版面,并在明报晚报每期的主版面上打了一个醒目的推荐标题,效果还不错。但胡副主编已经不满意这样的小打小闹了,在偶然得知英雄志的作者林静还是最近的会考状元时,他想到了一个提升晚报销量的妙计。

    他赶到明报的总编辑室,说服副总编,派出记者去采访林静。

    明报晚报看的人不多,但明报的副刊可不一样。

    一则标题为“7a状元原来还是武侠小说英雄志的作者”采访稿出现在明报副刊,就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快就在读者中引发了广泛的热议。

    原来那个记者虽然只是对林静作了一个简单的采访,但采访稿经过他的仔细润sè,调用全部的笔力,极尽煽情之所能,说什么“母亲早逝,父亲曾受过濒危重伤,家住危房,负债累累,一边要读书一边要兼职赚钱养家”,反正是怎么感人肺腑怎么写,如何能最大程度博取同情心怎么写,最后刻画出一个人穷志不穷的顽强拼搏的完美而高大的形象。

    如此催人落泪下的人和事自然是勾起了很多市民的同情心,在短短的几天时间,明报就收到了几千封的读者来信,而且还大多都是慰问信,附带着不少捐款的。

    这是林静自己没有预料到的,她当时以为就是一个很普通很纯粹的采访,哪里知道是胡副主编的jing心策划。还好她当时多了个心眼,并没有同意明报刊登自己的照片和家庭住址。

    随着那一份采访稿引发的热议进一步扩大,明报晚报的销量也迎来了一个爆发式的增长,从不到两万份激增到五万份。很多香江市民都怀着一份好奇心,买了明报晚报来看,他们都想知道一个十五岁的少女写的武侠小说会是什么样的。

    当然,他们中有一部分仅仅只是好奇,并不能转化为订阅明报晚报的真正读者,但只要有一半就已经让胡副主编笑得合不拢嘴了。

    香江的其它报社看在眼里,纷纷闻风而动。

    但他们尽管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了林静的住址,却没有能够采访到林静本人,甚至是林家的任何一个人。

    无奈之下,他们只好采访了林静的左邻右里这些边缘人,然后充分发挥想象力,制出一篇篇捕风捉影的奇闻。

    “出身单亲家庭的7a女状元,缘何不爱言情爱武侠”

    “足不出户,7a女状元闭门造车写武侠”

    “不幸家庭育奇葩,7a女状元不得不说的秘密”

    随着大量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奇篇杂文在无数大小报纸上出现,整个香江无论是看不看报的市民,也都开始对“林静”这个人有了耳闻。

    不少英雄志的读者都恍然大悟,原来我一直在是一个才十五岁的少女写的。

    当然也不是没有一部分矫情的读者,在得知英雄志是一个连花季都还没到的小丫头写的时,立即就放弃了跟读。

    但这始终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大多数真正喜欢英雄志的都不会介意它究竟是何人所写。他们在意的是英雄志能否保持一贯的jing彩,只要水准能够维持不变就足够了,如果能写得更好看,无疑更好。

    话分几头,且说明报集团那边,金庸最近一直忙着将他所写的十五部武侠小说修订整合出版,没有太多关注明报的ri常事务,只是偶然听说了林静的事情,于是找来晚报的副主编问了一问。

    “我们的晚报上连载的英雄志和那个7a女状元是同一个人”

    “是啊,查先生,当初我也和你一样感到很惊讶,这不,随着她的访谈在副刊上登录,已经成为香江的奇谈了。”

    “那这位林静小友家庭贫困也是事实”

    “确实啊,她妈妈年初的时候过世,一家住在公屋里,据说还欠了不少的债务。”

    “她的稿酬是怎样算的”

    “千字三十五。”

    “千字三十五,低了点,翻一番吧。”

    翻一番就是千字七十,胡文亮迟疑了一下。明报一般都不会主动给作者加稿酬的,金庸猛地说要给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作者加一倍的稿酬,很是让胡副主编惊讶了一下。

    “有什么困难吗”金庸没有多解释,只是随口问了一句。

    “困难倒是没有”按照明报的规定,就算是刊登在报纸上的文章给明报带来了实际销量的增长,给增加稿酬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一般都是慢慢少量的加。

    “就当是资助这位穷且益坚的小友读书吧。”

    金庸办报是纯粹当成生意来做,而做生意想要获得最大的利润就要严格控制成本,所以他对报纸的支出才会那么的锱铢必较,在商言商嘛。正是因为这样,才导致他吝啬之名远播整个香江。

    其实在平常的生活中,金庸倒并不怎么吝啬。对于捐资助学这一类善举,他一向是慷慨解囊的。

    就比如,有一次金庸带着一百万元的支票去一所学校捐款,学校的校长和他也是很熟悉的朋友,接过支票看了一眼后开了一个玩笑说“是不是写少了一个零”,金庸当时没多说,回头却立马送上了九百万。

    既然主事人发话,胡副主编自然是从善如流。

    mad:昨夜,我竟然让女房客一宿无眠...

    林静那边很快就收到了英雄志的新合约。她虽然也相信英雄志的价格不会一直停留在千字三十五不变,但没料到喜悦来得如此之快。

    英雄志已经连载出去了的有三十万余字,是旧价千字三十五不变,三十万余字以后的则作价千字七十,这意味着她一下子就能够多赚十多万。

    而且随着她的名声慢慢打响,她又有了新的想法。

    <dd>

    第十四章 名声初显

    第十四章 名声初显

章节目录

变身香江_种田文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拼音的键盘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拼音的键盘并收藏变身香江_种田文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