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列上公之首,犹不知足。强占三公府邸,只为一己私欲。”贪得无厌,得寸进尺。少帝焉能不震怒。
史夫人劝道:“董卓所求,不过一宅耳。以太师之尊,屈居司徒之府。确是于礼不合。”
“三公立府至今,岂能为他一人所并。”少帝怒气未消:“昨日求官,今日求宅,明日又当何求?”
“小不忍则乱大谋。”史夫人言道:“权且应下,徐徐图之。陛下尚不及元服,毋需在意一时之得失。董卓手握十万精兵,断不可轻视。”
时局崩坏至此,少帝亦无可奈何。唯退而求其次:“三公府,断不可轻动。”
“何不将郭下苑囿,则一赐之。”史夫人早有定计。
“当赐何处?”少帝积怒犹存。
“先帝曾作罼圭、灵昆苑。罼圭苑有二,东罼圭苑周千五百步,中有鱼梁台,西罼圭苑周三千三百步,均在宣阳门外。”史夫人言道:“何不将东罼圭苑,赐予董卓。如此,二全齐美。”
既满足董卓所欲,保全三公府。罼圭苑有二,舍小存大,亦全天家脸面。便是史夫人所谓,二全齐美。
毕竟,罼圭苑仍在。不像其他苑囿,只此一座,送出再无。
“东罼圭在南郭桥外,董卓肯否?”少帝不无担心。
史夫人言道:“料想,董卓当无异议。”
事已至此,多说无益。少帝含恨而起,又拂袖而去。非不舍一座苑囿。只因董卓不知进退,欺君太甚。
何其急也。
俗谓“贵易交,富易妻”。董卓一朝得势,满门鸡犬升天。
歌姬舞姬,婢女美妾,纷至沓来。宾客盈门,便是收受财货,亦盈满堂室。人多地窄之困,随之显现。再者说来,今位居上公之首,焉能蜗居于司徒府。
故于董卓看来。扩建公府,天经地义。料想,陛下亦欣然允之。
这才指使党羽,代为上疏。
然在少年天子看来。董卓所求甚多。贪残放滥,不知收敛。窥一斑而知全豹。令其居上公高位,绝非社稷之福。
再深思。自董卓矫杀四方将军,并十万部众起。陛下猜忌暗生。君臣断难弥合。
更何况。此不过是一己之私。待执掌权柄,权倾朝野时。所欲所求,又当如何,已无人知晓。亦无从揣度。
少帝颇有识人之术。内心警惕,亦是人之常情。
正如史夫人所料。董卓喜得东罼圭苑,自行迁居,绝口不提三公府并。东罼圭苑,居中鱼梁台,碧水环绕,围以重楼高阁。如画美景,一览无余。只需稍加改造,便可为上公府邸。
台如其名。鱼梁,本为截水捕鱼所设。以土石筑堤横截水中,如桥,留水门,置竹笱或竹架于水门处,拦捕游鱼。《诗·邶风·谷风》:“毋逝我梁”。注曰:“梁,鱼梁。”便是指此。
先帝所筑鱼梁台下,亦设水门。引洛水自苑西入,而东重注于洛。背靠灵台。筑山穿池,竹木丛萃。风亭水榭,错落有致。一步一景,般般入画。
董卓并一众党羽,于台上置酒高会。夜夜笙歌,通宵达旦。纸醉金迷,莫过如此。
直到这日,党魁张俭,投书谒见。
董卓宿醉将醒,浑浑噩噩。将拜帖随手掷去一旁:“不见。”
“太师且慢。”便有女婿牛辅劝道:“少府张俭,乃党人魁首。朝中内外,皆有党人居于要职。此来,必事出有因。何不见之分晓。”
“哦。”董卓这才醒悟。略作思量,遂言道:“沐浴更衣,请少府台上相见。”
“喏。”
待梳洗更衣,董卓台下相迎。张俭已恭候多时。
“拜见太师。”张俭先礼。似无不瞒。
董卓甚喜:“见过少府。”
“冒昧来访,未携厚礼。还望太师见谅。”张俭又先行告罪。
“少府言重。请台上一叙。”张俭素有重名,非贪财之辈。董卓自不以为意。
二人同登高台,眺望洛水两岸美景,不由心旷神怡。
张俭叹道:“‘万乘终济,造舟为梁’。‘雾合云集,波流雨注’。伊洛大美,非亲眼所见,不可尽知也。”
不料董卓竟也知晓:“可是《洛水铭》并《羽猎赋》。”
“正是。”张俭含笑点头。
董卓笑道:“年少所吟,多半已忘却。”
宾主落座。便有美婢烟视媚行,手捧茶饮,款款而来。
见张俭气定神闲,举止如常。董卓心中更喜。果然名士风仪。
这便以茶代酒,举杯相敬。
落杯后,董卓问道:“不知少府此来,所为何事。”
“乃为江山社稷而来。”张俭正色答曰:“自陛下亲政,广有天灾。人心浮动,朝政日非。南阳大水,究竟是福是祸,尚未可知。淮泗诸国,又起大疫之兆。老朽窃以为,陛下以童子之躯,掌天下权柄,此举有违祖制。非大汉之福。”
“嗯。”董卓不置可否:“依少府之意,该当如何?”
“老朽以为,太师并太傅,当携三公九卿,为陛下解忧,共分此重担。”张俭有备而来。
“哦?”董卓心领神会:“少府之意,乃由董某执宰朝堂。”
“然也。”张俭掷地有声。
董卓笑道:“非某不愿。只是,陛下并无过失,如何肯分权。”
“南阳大水,淮泗大疫。君若无过,何来灾异。”张俭言道:“今三公皆无,还有何人,上应天命,为社稷除祸。”
言下之意。时至今日,连背锅的人,都找不到了。
董卓轻轻颔首:“宜当,重立三公,辅佐朝堂。”
“趁此良机,太傅当可命人上表。与太傅,同录尚书事。”张俭进言道。
“何人上表为宜。”录尚书事,董卓志在必得。
“老朽愿为太师请命。”张俭肃容下拜。此乃认主也。
董卓焉能不大喜,急忙离席搀扶:“得少府相助,何愁大事不定。”
张俭素又重名。乃党人之首。得其投效,董卓丰满羽翼,声势大涨。满朝文武,瞠目结舌。便是少帝,亦云山雾罩。
“少府何意?”
史夫人劝道:“董卓所求,不过一宅耳。以太师之尊,屈居司徒之府。确是于礼不合。”
“三公立府至今,岂能为他一人所并。”少帝怒气未消:“昨日求官,今日求宅,明日又当何求?”
“小不忍则乱大谋。”史夫人言道:“权且应下,徐徐图之。陛下尚不及元服,毋需在意一时之得失。董卓手握十万精兵,断不可轻视。”
时局崩坏至此,少帝亦无可奈何。唯退而求其次:“三公府,断不可轻动。”
“何不将郭下苑囿,则一赐之。”史夫人早有定计。
“当赐何处?”少帝积怒犹存。
“先帝曾作罼圭、灵昆苑。罼圭苑有二,东罼圭苑周千五百步,中有鱼梁台,西罼圭苑周三千三百步,均在宣阳门外。”史夫人言道:“何不将东罼圭苑,赐予董卓。如此,二全齐美。”
既满足董卓所欲,保全三公府。罼圭苑有二,舍小存大,亦全天家脸面。便是史夫人所谓,二全齐美。
毕竟,罼圭苑仍在。不像其他苑囿,只此一座,送出再无。
“东罼圭在南郭桥外,董卓肯否?”少帝不无担心。
史夫人言道:“料想,董卓当无异议。”
事已至此,多说无益。少帝含恨而起,又拂袖而去。非不舍一座苑囿。只因董卓不知进退,欺君太甚。
何其急也。
俗谓“贵易交,富易妻”。董卓一朝得势,满门鸡犬升天。
歌姬舞姬,婢女美妾,纷至沓来。宾客盈门,便是收受财货,亦盈满堂室。人多地窄之困,随之显现。再者说来,今位居上公之首,焉能蜗居于司徒府。
故于董卓看来。扩建公府,天经地义。料想,陛下亦欣然允之。
这才指使党羽,代为上疏。
然在少年天子看来。董卓所求甚多。贪残放滥,不知收敛。窥一斑而知全豹。令其居上公高位,绝非社稷之福。
再深思。自董卓矫杀四方将军,并十万部众起。陛下猜忌暗生。君臣断难弥合。
更何况。此不过是一己之私。待执掌权柄,权倾朝野时。所欲所求,又当如何,已无人知晓。亦无从揣度。
少帝颇有识人之术。内心警惕,亦是人之常情。
正如史夫人所料。董卓喜得东罼圭苑,自行迁居,绝口不提三公府并。东罼圭苑,居中鱼梁台,碧水环绕,围以重楼高阁。如画美景,一览无余。只需稍加改造,便可为上公府邸。
台如其名。鱼梁,本为截水捕鱼所设。以土石筑堤横截水中,如桥,留水门,置竹笱或竹架于水门处,拦捕游鱼。《诗·邶风·谷风》:“毋逝我梁”。注曰:“梁,鱼梁。”便是指此。
先帝所筑鱼梁台下,亦设水门。引洛水自苑西入,而东重注于洛。背靠灵台。筑山穿池,竹木丛萃。风亭水榭,错落有致。一步一景,般般入画。
董卓并一众党羽,于台上置酒高会。夜夜笙歌,通宵达旦。纸醉金迷,莫过如此。
直到这日,党魁张俭,投书谒见。
董卓宿醉将醒,浑浑噩噩。将拜帖随手掷去一旁:“不见。”
“太师且慢。”便有女婿牛辅劝道:“少府张俭,乃党人魁首。朝中内外,皆有党人居于要职。此来,必事出有因。何不见之分晓。”
“哦。”董卓这才醒悟。略作思量,遂言道:“沐浴更衣,请少府台上相见。”
“喏。”
待梳洗更衣,董卓台下相迎。张俭已恭候多时。
“拜见太师。”张俭先礼。似无不瞒。
董卓甚喜:“见过少府。”
“冒昧来访,未携厚礼。还望太师见谅。”张俭又先行告罪。
“少府言重。请台上一叙。”张俭素有重名,非贪财之辈。董卓自不以为意。
二人同登高台,眺望洛水两岸美景,不由心旷神怡。
张俭叹道:“‘万乘终济,造舟为梁’。‘雾合云集,波流雨注’。伊洛大美,非亲眼所见,不可尽知也。”
不料董卓竟也知晓:“可是《洛水铭》并《羽猎赋》。”
“正是。”张俭含笑点头。
董卓笑道:“年少所吟,多半已忘却。”
宾主落座。便有美婢烟视媚行,手捧茶饮,款款而来。
见张俭气定神闲,举止如常。董卓心中更喜。果然名士风仪。
这便以茶代酒,举杯相敬。
落杯后,董卓问道:“不知少府此来,所为何事。”
“乃为江山社稷而来。”张俭正色答曰:“自陛下亲政,广有天灾。人心浮动,朝政日非。南阳大水,究竟是福是祸,尚未可知。淮泗诸国,又起大疫之兆。老朽窃以为,陛下以童子之躯,掌天下权柄,此举有违祖制。非大汉之福。”
“嗯。”董卓不置可否:“依少府之意,该当如何?”
“老朽以为,太师并太傅,当携三公九卿,为陛下解忧,共分此重担。”张俭有备而来。
“哦?”董卓心领神会:“少府之意,乃由董某执宰朝堂。”
“然也。”张俭掷地有声。
董卓笑道:“非某不愿。只是,陛下并无过失,如何肯分权。”
“南阳大水,淮泗大疫。君若无过,何来灾异。”张俭言道:“今三公皆无,还有何人,上应天命,为社稷除祸。”
言下之意。时至今日,连背锅的人,都找不到了。
董卓轻轻颔首:“宜当,重立三公,辅佐朝堂。”
“趁此良机,太傅当可命人上表。与太傅,同录尚书事。”张俭进言道。
“何人上表为宜。”录尚书事,董卓志在必得。
“老朽愿为太师请命。”张俭肃容下拜。此乃认主也。
董卓焉能不大喜,急忙离席搀扶:“得少府相助,何愁大事不定。”
张俭素又重名。乃党人之首。得其投效,董卓丰满羽翼,声势大涨。满朝文武,瞠目结舌。便是少帝,亦云山雾罩。
“少府何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