祯娘传 作者:夏天的绿

    分卷阅读266

    到就看东家自己就是了,做了多少新东西出来,做生意没有不成的。”

    所有人都信祯娘是好事,有些东家也有才华,却因为年纪资历让手下轻视、不信任,以至于生意上平白多了许多挫折。祯娘手边这些人却没有这个坏处,他们大都非常年轻,说东家乳臭未干的,先看看自己的资历罢。

    同时也是祯娘这些年确实做成了许多事情,成功一直是事业继续成功的基石无论大家怎么吹嘘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事实就是一直能做成事情的人能够让大家继续信任,而一直在困苦里挣扎的人则是会让人怀疑。

    而且不可否认,一直一起获得成就的话,大家必然心气高。就是有些许不愉快,些许不稳定,也会在一起得利之中被放下。然后大家一起投入做事,心往一处用劲往一处使。

    得到祯娘的布置,大家是没有一个迟疑的,就算是再不明所以的提议也是一样这就是开疆拓土起家的东家与后面守成的继承者不同了,权威在上,大家信任,凭借身份就能把命令执行下来。

    现在的祯娘手下就像是这个时代的一个小小缩影,自从武宗皇帝正统改新之后,这是最明显的一次中兴居住在紫禁城里的皇帝年富力强并且致力于改革,朝廷也差不多是众正盈朝,多得是贤能之辈。在这样的形式里,一切都是上升的,祯娘的事业是,这个帝国也是。

    正是与此同时朝廷里又开始了一次空前的争论自从与蒙古作战得到了好处,明明是打仗来的,最后不仅没有花钱,反而是赚了,连带着北边的一大隐患彻底根除。这样的好事发生,足够让所有人都看向这里了。

    从历朝历代的礼仪说起,除了特殊皇朝,譬如元朝这样游牧民族建立的朝代,此前大多的王朝都对于‘蛮夷之地’没有什么想法,对于征伐他们更没有兴趣。一个是帝国自身的高傲,除了王土之外其余的都是穷困粗鄙之地,有什么好图谋的。

    另一个就是礼仪文化传承,历朝历代大都讲究仁义礼智信这些。对于征伐蛮夷这种事,只要外面保证了臣服,不仅不会有征伐,还会常常给予好处。无论是朝贡是回礼的真金白银,还是遭遇政局动荡时的派兵,都算是尽心尽力。

    就算没有臣服,只要安分守己表示出安定的意思,帝国也会表现出‘宽和’,大家就相安无事就是了。

    然而对蒙古的作战似乎打开了什么了不得的盒子,大家一下就清楚了其中的利益,明明白白的例子就摆在眼前朝臣们中间有一些还死守着仁义,然而真正做到大佬的可别把他们想的太清。人家党同伐异清除异己的时候,浊起来不见底呢!

    就是这些人里面还有些跨不过这道坎,终究会有人帮他们跨过的,这世上难道有谁是单打独斗?一个山头下面就有许多为之摇旗呐喊的小弟,最清楚不过的就是内阁辅臣们是如何掌握权势的。

    不是所有内阁阁老都能说得上权势滔天,有些甚至不如重要些的六部尚书。一个内阁阁老彻底得势靠的的只有一样,说起来很不相干,但事实就是这样主持一次科举考试就可。

    成为一次科举考试的主考,则意味着这一批进士全是自己学生。在大明帝国的官场上,学生与老师就是天然的同盟。老师会在学生初出茅庐的时候给予庇护,学生也要在官场上无条件支持老师。这当然是某种陋习,但是存在的即是合理,从内阁有了自己特别的完整的游戏规则以后,这一条就成为金科玉律!

    即使这些学生,一百多到几百名不等的进士,一开始不过是官场上的小虾米,但是终有一日会成长起来。分布在六部科道以及地方,成为大明官僚的中坚力量。有这样一班徒子徒孙帮衬,当然可以说权势惊人。

    也不只是有摇旗呐喊的小弟,还有的是坐镇后头的大势力从根子上来说,整个朝廷权势的洗牌就是各方全是的角逐。山西晋商、安徽徽商、东南豪族、金陵老勋贵、京城豪门世家、松江派系......

    多得是比帝国还要长寿的势力在暗中发力,就算大臣们自己想要在这个事情上遵循过去的事例,已经吃到甜头的背后势力却不肯的。他们许多都是地方豪强乡绅,半是商人半是地主,然而就算是高门勋贵,这些年也该知道了还是金银两样最硬挺,撑得住场面。

    这样的时代他们就是吃过肉的豺狼虎豹,让他们回过头去吃素,那也就是做梦!他们会用全部的力量,集合起来,像驱赶着牛羊一样驱赶着大臣换而言之就是整个朝廷。再次兴兵,无论有没有理由,从债券中得到利润,从被击垮的敌人那里得到财富、土地和人口,这些才是最重要的。

    兵部左侍郎,不管他是站在了哪边,总之他确实掀起了朝廷新一轮的争吵即使在他上奏之前,这件事就已经甚嚣尘上了。但是在那之前,大家还可以充耳不闻,没经过朝议的决议,在群情沸腾那也就是一句空话,但是说出来就不同了。

    “臣有本上奏!之前有众位大人议过辽西增兵之事无非是因为蒙古那边天下太平,不妨移动那边的九边兵力过来,以平稳如今是女真。然而堂堂□□上国不至于如此,既然之前廷议对蒙古只方略是那般,如今也能照章办理女真。比之之前大人们提出种种,无疑此法更加一劳永逸。为大明江山永固,臣请允准!”

    下朝之后又是内阁商议今日的事情已经是明摆着的了,这样的新主意,还不是内阁提出,无疑是已经得了皇上支持,不然谁敢?没得兵部左侍郎还会有工部左侍郎,反对的人如果只想着扳倒上奏的人就能重归平静,自然是妄想。

    更何况内阁自己也不是什么铁板一块,凡是能够从中攫取惊人利益的势利都在行动了。留着半推半就的多,那不过是因为内阁多得是南边人,离的太远,很难说能够从中捞取利益。

    然而即便是这样,态度上依旧是偏向积极的。就算暂时得不到什么又算什么,等到这样的事情成了常事弄不好以后都能回本难道能动刀兵的地方只有蒙古女真?当东南开海这么些年是白来的么,谁不知道周围不远处的海域上有多少富庶的小岛,只不过是一些毫无战力的土著,过去统治是轻而易举。

    或许会给本来平静的生活带来灾难,不过不要紧,人家又不是大明子民,谁会替他们操心呢。特别是这一些为了金钱,无限压榨工人的大明本土豪商,他们就算是同胞也不见得多仁慈罢,那样繁重的劳力,又是那样微薄的报酬。

    “我依旧觉得这也太草率了,只因为对蒙古用兵得胜,后面就要对女真这样。后面岂不是要穷兵黩武?料理蒙古还能说师出有名,这些年蒙古闹腾,边境上不得安宁,对付女真怎么说,到时候赢了自然好,有个万一,朝廷

    分卷阅读266

    -

章节目录

祯娘传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夏天的绿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夏天的绿并收藏祯娘传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