鸾归桐 作者:斑之

    分卷阅读352

    皇后想为兄弟加爵都做不到。

    可到了武帝时,武帝强势霸道的吓人。

    在他手里做丞相,能得着什么好下场?

    武帝十三个丞相中,几乎都没得着好下场。

    以至于公孙贺被任命为丞相后,跪地拒不肯受。

    武帝发了场火,公孙贺才勉强受之。

    刘秀如今也变成了武帝,大司徒之位也成了人人避之不及的位置。

    可郭圣通不得不说,刘秀是正确的。

    皇帝和臣子间本就是拔河般的关系,谁强势谁就力大。

    郭圣通也不愿看到疆儿即位后还要看大司徒大司马的脸色,甚至连婚姻都要受他们操作。

    她万万不能接受!

    所以,虽然理解欧阳夫人,但她什么也帮不了她。

    其实,也不算完全没有余地。

    欧阳歙完全可以效仿李通,什么都不要地辞官还乡。

    但他到底还是舍不得,到底还是有奢望。

    他希望得到权势,还希望得到平安。

    哪有这样完美的事呢?

    刘秀并没有对此关注太多,他的心思全都花费在匈奴上。

    他不认为匈奴的示好能让他忘记过去他们的罪行,为了让死去的冤魂安心,他选择了出击。

    二月,刘秀遣吴汉北击匈奴,又徙雁门、代郡、上谷吏民六万余人置居庸、常山关以东。

    匈奴或部遂转居塞内。

    刘秀因此增边郡兵数千人,筑亭侯,修烽火。

    到了三月,郭圣通总算把治理黄河拿到了台面上来。

    王吴提出了堰流法,即在堤岸一侧设置侧向溢流堰,专门用来分泄洪水。

    奏章一上,不管可不可行,朝堂一时哗然。

    这并不是一个新话题了。

    王莽称帝时,黄河在魏郡决口形成第二次大改道后,王莽因河水东去,免了王氏在元城的祖坟可以不受水害后弃而不治,导致黄河“侵毁济水”。

    刘秀立汉后,也不是没起过治理黄河的念头。

    建武十年,阳武令张汜上言:“河决积久,日月侵毁,济渠所漂数十许县。

    修理之费,其功不难,宜改修堤防,以安百姓。”

    但浚仪令乐俊复上言:“昔元光之间,人庶炽塑,缘堤垦殖。

    而瓠子河决,尚二十余年,不即拥塞。

    今居家稀少,田地饶广,虽未修理,其患犹可。

    且新被兵革,方兴役力,劳怨既多,民不堪命。

    宜须平静,更议其事。”

    说来说去,还是一分钱难倒英雄好汉啊。

    刘秀因为财力不足,到底还是作罢了。

    如今国库自然也还算不得充盈,但从实际调查的情况来看,已经到了有钱没钱都得治理的地步了。

    河南郡境内黄河河道大幅向南摆动,造成黄河、济水、汴渠各支派乱流的局面,航道淤塞,漕运中止,田园庐舍皆被吞没。其中兖州、豫州受害尤重。

    郭圣通因此拒不接受等财力富余些再来治理的说法,她认为现在治理黄河虽然会使得未来几年在财政上都捉襟见肘。

    但沿途百姓能安居乐业,能安心发展农业,不比年年还要拿出巨款来救灾好的多?

    ☆、第三百二十一章 措施

    绚丽的云霞在沉默的天空中肆意燃烧着,慵懒的春风吹进葳蕤的梧桐树,滑落一地光影斑驳。

    树叶哗哗作响,落到人耳边,愈发显出殿内的寂静。

    飘逸的轻纱漫落下来,一盆白丁香摆在黄花梨条案上,微黄的灯光中,满树洁白的花朵美的剔透。

    郭圣通把目光从丁香花上收回,深吸了口气:“我不能同意搁浅治理黄河的计划。”

    刘秀对她的执拗毫无意外,他笑了笑,没有说话。

    她随手拿起书案上的奏章翻开来,不屑地嗤笑道:“拿孝武帝打匈奴当例子?

    这和治理黄河能是一回事吗?

    也就这些人都住在洛阳城里,半点都感受不到黄河决堤的危险,才能说出等财政富裕些再治理黄河的话吧。”

    她啪地一声丢下奏章,望向刘秀:“治理黄河短期内的确让财政紧张了,可是沿岸州郡会因此换发生机,民心也能得到安定,何乐而不为呢?”

    刘秀见她情绪要激动起来,终于开口了。

    他声音低柔,如道潺潺溪流,冲进她的心底,“朕知道,朕知道你说的对。

    这些人,眼光的确是短视了些。”

    他站起身来,踱步到舆地图前:“如果现在不加以治理,到疆儿手里时局面只会更糟,要花费的人力财力会更难想象。

    更不要说,在这期间会有多少人家破人亡。

    朕是汉室天子,朕不能眼睁睁地看着。”

    他回身走到黄河流域的模型前,取过紫檀木杖划破汴渠。

    霎时间,洪水东侵,连原来的引水水门都沦入黄河中间。

    这就是不加治理的结果。

    他闭了闭眼,“朕明天会在朝会上拍板。”

    翌日太阳直照进千秋宫的内殿时,朝会的消息断断续续地传进郭圣通耳里。

    还是有人始终反对治理黄河,认为黄河入汴,对幽州、冀州有利。

    而加强左堤就会伤害右堤,左右堤都加强,下游就要发生险情。

    不如任水自流,让百姓迁居高处,既可避免灾害,又可省掉治理费用。

    王吴坚决反对,以为不能把一切交给无法被控制的黄河,“假如黄河入汴后又改道?

    那又该如何?

    黄河已经数次改道,只有按住它才能保住沿岸农田。”

    他掷地有声地说道:“河为汴害之源,汴为河害之表,河、汴分流,则运道无患,河、汴兼治,则得益无穷。

    治理黄河,功在当代,惠及千秋。

    为了我大汉江山绵延,臣以为治理黄河迫在眉睫。”

    他正义凛然地扫视群臣,仿佛谁再提出反对意见那就是不盼着汉室江山永固。

    刘秀莞尔,剑眉一挑,下了最后的决断:“既如此,王吴,朕令你全权主持治水事宜。

    可有信心?”

    王吴执着笏板躬下腰去:“臣绝不辱命。”

    两刻钟后,听着消息的郭圣通长舒了口气。

    她站起身来,目光越过连绵宫阙,直到天际边。

    *****

    一旦定下要治理黄河后,整个汉室便如同一只能吞噬天地的巨兽般有条不紊地运作起来。

    四月,王吴至黄河,率十万军民开始治水。

    他认为,黄河之所以频繁决堤,是因为黄河中上游水少沙多,导致洪水期淤滩,枯水期淤积河槽。

    时日一长,导致下游河床上升,形成了地上悬河。

    河水超过河堤,逢着暴雨天,怎么能不决堤?

    王吴因此提出要在两岸新筑和培修大堤。

    黄河入海因

    分卷阅读352

    -

章节目录

鸾归桐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斑之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斑之并收藏鸾归桐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