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白莲花的二三事 作者:咸客

    分卷阅读32

    立排众怒,坚持己见,直到收到了母亲的信,才知道这件事京城已经知晓。

    母亲的言语间说的那些流言,对自己很不利,照着这个情况发展下去的话,皇上很有可能换掉自己。

    一旦皇上把自己换下来,这水利二字,以后就再也别提了。丢面子事小就这么跟梦想擦肩而过,他不甘心。江城的百姓永远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让他更愤怒。

    沈远宁握紧拳头,就这样算了?

    不可能,那么自己跟那些中饱私囊的贪官有什么区别?

    可是,要怎么办,母亲都不支持自己,还能指着谁在皇上面前力争。

    猛然间,沈远宁想到了韩玉瑾。

    她当初给皇上的折子上,写的掷地有声,说自己有治水天赋。

    如果就这样回去,想来也不是她乐意见到的。

    那么,有没有可能,她会为自己在皇上面前力争一把?

    心念所动,沈远宁提笔,把自己所遇的阻碍,以及对水患的想法写下。

    写完看了看,苦笑了一下。把那张纸揉成一团丢开了。

    又重新写了一封:

    瑾玉县主亲启:

    今沈睿于江城治水遇阻,此举牵涉多人利益,朝中无人支持。望县主为沈睿在圣上面前力争一二,此举若成功,江城水患方能长治久安。百姓方能安居乐业。

    沈睿敬上!

    当韩玉瑾读完信后,很想问问沈远宁:你丫的把我当上帝了不成。有求必应?

    众人都不支持,可见是时机不成熟,我一个闺阁女子,如何去皇上面前力争一二,上次皇帝派你去江城,看的是韩家家财跟韩朔老爹的面子,以及灵泉别院的工程做的完美。这会要拿什么力争,一个妇道人家的话,又有几分说服力?

    先不说皇上,就是周承安跟陈贵妃那关过不过的去还两说,每次都是周承安传达,真当自己能见着皇帝,皇帝又不是我爹!

    想到这里,韩玉瑾一愣!

    怎么把他忘了,自己不成,他一准会帮沈远宁说话,前世的小说里不就是太子举荐沈远宁去的江城,然后治水成功。

    皇帝可是他爹!

    马上提笔回信,当她握起笔,又犹豫了。

    想到前世沈远宁最后被归为**,想到了前世太子的结局。最后是陈贵妃的儿子做了皇帝,若不是小白花求到了周承安面前,沈远宁会被新皇收拾的很惨。

    如果自己真的必须要嫁给他,那么,就应该远离太子。本来沈夫人陆氏就是太子生母孝懿皇后的表妹,此举更是把沈远宁推向**的前奏。

    韩玉瑾低头看了看手上的那封信,那句长治久安,安居乐业,写的力透纸背,可以想象沈远宁在江南是如何的愤怒与孤立无援。

    韩玉瑾了解他,那样胸怀民生疾苦的人,绝对不是为了自己的功成名就才这样举步维艰。

    心里主意已定,吩咐玲珑:

    “玲珑,去看信使走了没有,如果走了,喊人追回来。”

    快马加鞭,驿站中途换了好几个信使。五天后,沈远宁拿到了韩玉瑾的回信。打开看,上面娟秀的字体清楚的写着两个字。:

    “太子。”

    对呀,自己怎么糊涂了,还没一个女人看得透彻。

    自己治水的方案清晰,不懂水利的人,一眼也能看透利弊,此刻自己不在京城,缺的就是一个能把自己的意思传达给皇上的人。

    太子绝对是不二人选!

    而且,太子也有这个能力。

    沈远宁低头看着那两个字,唇角微动,当他察觉到自己的笑意时,心里别扭,很不是滋味。

    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女人跟以前不一样了?

    依然能想起九曲桥上,她唇角上扬,面露嘲讽的话语。

    “世子爷真把自己当回事。”

    原来,她不是矫情,她是真觉得自己不算什么。

    那么,那次的设计是另有其人?自己误会她了?

    沈远宁想到了坊间传言,是陈家吗?

    如果韩玉瑾不把韩家财物捐出来,是不是陈家就不会还给她?

    想到了她投寰自尽不成,又断发明志请求出家。

    沈远宁不愿想是陈家所为,心里又知道,现在的韩玉瑾做不出那样的事,内心很纠结。

    自己当时看她矫情造作,说不定当初她如自己现在这般举步维艰,是怎样的谨慎,才摆脱了那样的劣势。

    朝廷都知道陈贵妃与现在的皇后,太子的养母在后宫为两股势力,她能不避亲的给自己指明太子,可见胸襟不同于常人。

    汗颜于自己当初的误解,九曲桥上的针锋相对。

    沈远宁放下纷纷扰扰的心事,把自己前几天绘制的江南水利图临摹了一份,又把自己所见以及水患的治理,以后的安定,清晰有致的写在信中。

    让亲信快马加鞭送去了京城。

    太子接到信后,从眼底透出笑意。自己需要的那把梯子,沈远宁刚好给自己递了过来。

    这样双赢的事,何乐而不为!

    ☆、第二十八章 不归

    第二日,由太子的一道折子,在朝堂上引起一股洪流。

    往年都是修固大堤,太子却支持越阳侯世子决堤。

    太子当着朝臣把决堤引流的利害娓娓道来,沈远宁分析的清楚,太子说的有理有据。

    如何从长远着手,如何替百姓谋福,太子的一番演讲,让朝臣大为叹服。

    随着太子跪地请求皇上恩准越阳侯世子决堤,身后亲近太子的朝臣也一起跪地请求。太子的母族英国公府也随着跪下,沈远宁是荣兴侯府的外甥,且荣兴侯府与英国公府是姻亲,荣兴侯自然乐见这样的事情,包括陈贵妃的父亲,阁老陈俞良,在太子这一番君国大业的演说下,也不得不赞同太子的意见。

    却有一支英国公府的旁支,当今皇后的亲哥哥却没有像众人一样,虽然他见众人都跪下了,也跟着一起跪下了,但他的表情动作,没能逃脱太子的眼光。

    太子不动声色的冷笑一声。

    孝昭帝看着自己的继承人众望所归,自然高兴。

    加上沈远宁也确实有些才干,于是,很圆满的准了。

    当沈远宁接到孝昭帝让他全权负责一切的圣旨时,沈远宁从心底感到欣慰。

    江城的官员都提心吊胆,个个警醒着待命。

    陈儒之依旧负责百姓迁徙,只不过不似往年那样,只是迁徙了下游的部分百姓。

    沈远宁在绘制的河流图上标注处几处需

    分卷阅读32

    -

章节目录

我与白莲花的二三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咸客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咸客并收藏我与白莲花的二三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