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下好种田 作者:长白山的雪

    长白山下好种田__18

    <!--go-->

    出来。要是能同意这个,咱们也就成全了他们,要是连着都不同意,那就算了。老婆子,你说这样成吗?”

    陈氏点了点头,“也只能是这样了,等钱媒婆再来,我就这么跟他说,看看陶家是什么反应。”

    ☆、第二十六章

    初九这天,志新和老爷子上山去栽棒槌,由于文翰和文成全都回学堂了,所以薛氏就跟着上山去了,还领着静涵。静涵坐在牛车上,看着路边的景色。已经要入冬了,整片山林全都是光秃秃的树,只剩下一些松树还有点绿意。山峦起伏,连绵不断,处处都是山。

    他们是一直往西走的,大概走了有不到一个时辰,就到了参地了。这参地好大的面积,整个村子的人全都在这里种人参,而且不是一年的,是好几年的挨着种,看样子,大概得有六七千丈的棒槌。

    把牛车上的参栽子搬下来,志新和老爷子抬着往自己家的参地那边走去。薛氏和静涵在后面拿着铁锹和志子,这志子是一种栽人参用的工具,可以让每一行人参都距离一样,也就是行距相同。这东西是用木头做的,一个大概四尺半的木头方子,也就一寸半的厚度,两头钉上两个长六到八寸的小木方,这个就是人参的行距,中间还有一个长方形的方盘,里面可以放参栽子。

    把所有的东西全都弄到参地的头上,然后志新开始用三齿子平参土。因为这翻好的参土是那种尖尖的大垄,要把土摊平了才行。志新先摊平了能有两三丈的参土,然后就开始和老爷子一起栽人参了。

    这栽人参是要倒退这栽的,就是直接在垄头上先用铁锹开一个小沟,把志子放到沟的前面,然后把参栽子摆到沟里面去。当然是芦头朝上,须子朝下,斜着放进去。这一趟沟里,头路的栽子摆十二棵就行,二路的十四棵,三路以下十六棵,摆好了这一趟,就叫做一厘。然后从身后撮土,把前面的小沟埋上。这时候,把志子两头的小木方使劲往地里按一下,然后照着那个印往后拖一下,这样就可以保证每一厘的距离都是一样的。方盘里面放上栽子,这样用的时候就从方盘上拿,比较方便。

    静涵帮着递栽子,就是把栽子拿到方盘上,而薛氏则是去摊平剩下的参土。这样,大家分工合作,干的倒也挺。中午的时候,薛氏拿出干粮来,大家吃着干粮,喝点水也就这么将就了。“娘,为什么咱们不去那个看参的那里吃饭呢?让他帮着把饭热一下多好。”前世的时候,一般带了饭都会让看参的人帮着热一下的,反正他也是要吃饭的。有的看参人比较好,还会烧些热水给大家喝。

    薛氏看了一下静涵,“你听谁说看参的会帮着热饭的?这些看参人,都是一些光棍啥的,自己还管不过来呢,哪会管咱们?这个老刘头,每天都喝的醉醺醺的,他才不会给咱们白出力呢。”

    静涵一听,才知道这里原来并不是一家人在山上看参,而是找一些村子里的老光棍啥的,没有什么活干,就让他们来看参。静涵的脑子里好像有什么闪过,却没有抓住,算了,还是先干活吧,以后再想。

    吃过饭歇了会儿,大家又开始干活。今天是村子里商量好了一起栽参的日子,所以满哪都能看见村子里的人。大家见了面,打声招呼,然后又低着头干活了。

    还没等到申时呢,他们就把十五丈棒槌全都栽完了,挑好的栽子还剩下了一些,正好听到不远处有人喊,“谁家栽子剩下了,我这还缺点,匀给我吧,回去给钱。”是二狗子的爹,他家姓李。

    志新在这边喊,“老李兄弟,我这有,过来拿吧。”

    那人就赶紧的跑了过来,“许大哥,你家今年的栽子不错啊,这三路还能剩下,等到起棒槌的时候还不得长得老大啊?”

    志新笑着,“赶紧的拿回去栽上吧,再废话天就黑了。”

    那人跑到看参的那里拿来了一杆秤,把参栽子称了一下,一共是五斤。“许大哥,这是五斤,咱们还是按老价钱,一斤两百文,回去我给你银子。”然后就把参栽子拎走了。

    静涵在一边听着,这参栽子可真是够便宜的了,才两百文一斤。一斤参栽子能长出来五六斤的人参呢,有的能长七八斤,这得看土质怎么样。算一下,这参栽子可就便宜的很。不过也可以理解,每家其实都有参栽子,一般的情况,要是谁家剩下了,也不过是回家蒸熟了晒上,等着干了卖掉。这参栽子晒干很不出称,五斤能干一斤就不错了,这样一算,就觉得心里平衡了。

    志新和薛氏收拾了各样工具,然后一家人来到牛车的地方,把东西放到,志新赶着牛车,往家里走。到家已经是酉时初了,陈氏早就把饭做好了,就等着他们回来吃饭。

    牛车进院,志新和薛氏把工具全都放回仓房里,静涵进屋洗手去了,老爷子也进屋歇着抽烟。陈氏和静涵慧心把饭菜全都端到桌上,“赶紧去洗手吃饭,这累了一天了,早点吃完歇着。”陈氏是说老爷子。

    正好老爷子这一袋烟抽完了,就站起来出去洗手,等老爷子回来,大家全都坐在桌旁,开始吃饭。

    “静涵啊,今天干活累不累?”陈氏挑了块肉放到静涵的碗里。这老太太疼孙子孙女,不像别的人家,当老的整天板着个脸子,就像人家都欠她似的。

    静涵赶紧说道:“奶奶,还是您吃吧,我不累,这点活不算啥的。我成天的满哪跑,一点也不觉得累。”

    陈氏看着自己的这个小孙女,这孩子从小就野,上山下河的,就没有她不敢的。如今大了,还是那样,不过倒是非常的勤,整天往家里划拉东西。“这几天也没啥事了,让你娘带你们去镇上买点布和棉花回来,也该做冬天的棉衣了。今年给几个孩子做新衣服吧吗,尤其是静涵,别再总捡文翰的了。姑娘大了,总得穿点新鲜的,老是穿着男孩的衣服,不知道的,还以为咱家多了个小子呢。今年静涵他们弄回来不少的东西,今天有人来收,我就给卖了。别说,还真就卖了不少钱呢。那,这是卖东西的十两银子,给孩子们做衣服什么的,足够了,有钱就别委屈了孩子。孩子们渐渐地大了,咱家的日子会慢慢好起来的。”陈氏拿出来了几块碎银子,给了薛氏。

    薛氏接过银子,“行,那这两天我就去镇上买布和棉花,也到时候,该做棉衣什么的了。”家里这六个孩子呢,要做就得一起做,也不能偏了哪个。文成和文昌两个更是不能落下。

    志新看了一下老爷子,“爹,这几天趁着没下雪,我先去捡些柱脚。要是天气好,就把柱脚砸上,这样明年春天也能省点事。”

    老爷子点头,“行,你看着干就是。你这也干了这么多年了,啥都会了,以后这些事就不用问我,自己看着安排就行。”这老大不管哪样活,都会跟老爷子商量一下,问问老爷子的意见。

    陈氏突然想起来志明的话,“老大啊,你这两天先抽个空去县城一趟,把家里的棒槌送到老三的那个药铺去。老三跟药铺掌柜的说好了,比咱们卖的高一成的价钱呢,这样就能多卖六七两银子,留着干啥都行啊。”

    “哎,娘,那我就先去县城,柱脚晚两天也不要紧。”这买人参可是大事,要是去晚了,人家收了别人的可就不好了。

    大家吃过了晚饭,都早早的去睡觉了。静涵虽然说是不累,可是也有点懒懒的,躺在炕上没多会儿就睡着了。

    第二天,志新带着家里的四十多斤干货去了县城,而薛氏就带着静涵去了镇上。从村子到镇上也就用了半个时辰,静涵一看这镇上,倒是比春天的时候多了不少卖东西的人,一般就是卖些白菜土豆什么的。薛氏领着静涵来到一家卖布料的铺子,里面摆着各种各样的布料,有棉布,也有缎子什么的。

    伙计一看薛氏母女,就赶紧的迎了上来,“这位大嫂,是想买点布料做冬衣吧。过来看看,这里有新来的布料,颜色鲜活,布也厚实,可禁穿了。咱们庄户人家,要的就是一个耐用,是不是?”伙计领着薛氏母女到了棉布这边,让她们看看这些棉布。

    静涵听着这个伙计的话,对他可是佩服的不行,这买东西就得看人卖,不能来个人就让人家买贵的,关键是要适用才行。伙计介绍的这几种布,都够厚实,用来做棉衣的确是很好,就是价钱上略微的贵了些。

    薛氏看了看这些布,“小哥,你说的这些倒是不错,可是有点贵,能不能便宜些?”

    “大嫂,这一分钱一分货,咱们这铺子也是老字号了,从来不敢故意的抬价,这都是实打实的价钱,便宜不了。要是嫂子觉得这些贵了,我这里还有点去年的布,就是放了一年,颜色没那么鲜活,农家人穿着干活啥的,倒也行。”伙计说着,从柜台里面拿出了好几匹布来。

    ☆、第二十七章

    薛氏一看伙计拿出来的那些布料,颜色倒还可以,只是没有新的那样鲜灵。不过就像伙计说的,农家人穿着已经很不错了。问了问价钱,竟然才是新布的一半,这下可把薛氏美坏了,算计了一下,就买了两整匹的布,然后又买了点零碎的尺头,大概每一块能够一套衣服的。

    伙计一看,就知道这是一大家子住一起的,才会买这么多的布匹。既然人家买的多,自然是要给点优惠的,于是算钱的时候又给抹了零头,这下薛氏就更高兴了。又买了些棉花,然后让伙计全都给捆起来,这样容易往回拿。

    伙计突然想起来好像还有几匹布由于存放的不好,有点褪色了,就问薛氏,“这位嫂子,你这要做棉衣总得用里子吧,我这有几匹布,就是没放好,有点褪色了,你看看要不要,这个更便宜。”说着,就去后面扛回来几匹布,应该是漏上雨了,布面上这一块那一块的掉了颜色。“嫂子,这布更便宜,一尺只要六文钱,你看看,这个做里子能不能用?”

    薛氏没想到,今天来这里竟然碰上这样的好事,这布就是颜色花了,可是用来做里子一点问题都没有。六文一尺,一匹布才一百八十文,这可真是够便宜的了。“小哥,你这总共有几匹这样的布啊?我想多买些。庄户人家,哪里有那么多的讲究?”

    货架想了一下,说道,“一共有十来匹,各种颜色的都有,要不我都拿出来,嫂子挑挑看。”说着,就回去把那些布全都抱了出来。一共有十二匹,全都是不同程度的淋了雨,所以褪色了。

    薛氏看看这个,在看看那个,哪个也舍不得不要,最后一咬牙,决定全都要了。“小哥,你这些我都要了,你看能不能在便宜点。”

    伙计一听,能把这些不处理掉,多少还能少赔些。算了一下,十二匹布,一共是两千一百六十文。伙计做主,把那一百六十问给抹了,这样,就是二两银子。

    薛氏一看这么些布才用了二两银子,觉得挺合适的,就拿出来钱递给伙计。然后娘两个就抱着一大些的布匹出了这家铺子。临走的时候,伙计还说,他们这里每年都会有好几次处理陈年的布匹,说是以后还让薛氏来这里。薛氏点头答应。

    娘两个趔趔趄趄的抱着一大些的东西往家里走,正好路上遇上了村子里的人,赶着牛车往回走,就把他们娘两个捎着回了村子。到了家,娘两个把布匹全都卸下来,然后跟那人道谢。“他吴叔,谢谢你啊,要不是你,今天我们娘们还不知道得啥时候能回来呢。”

    那人摆摆手,赶着牛车就走了。

    薛氏母女进了院子,正好陈氏在外面摆弄那些蒸熟的栽子漏儿,陈氏一看见这娘俩的样子,就笑了。“哎呦,你们娘俩这是把人家布店给搬回来了是怎么的?你看看,咋还买这么些啊?这得多少钱啊?”说着就过来帮着把布搬进了屋。

    “娘,今天这些布还真就没花多少钱,是一新年的布匹,另外那些是被雨淋的有些褪色的,都便宜的很。我一想咱们庄户人家,也不用太讲究,能穿就行,所以就都给买回来了,留着做里面的衣服也行啊。”薛氏跟陈氏解释着,手也没闲着,就把布匹挨样的拿给陈氏看看。

    娘几个在这看布匹,静雅正好也过来,就翻开那几匹被雨淋的。竟然发现,其实就是外面几层颜色有些花,里面的还挺好。“娘,这些布里面没啥事。哎呀,你们这下可是拣着好东西了呢。”

    薛氏和陈氏一看,可不是怎么的,里面的那些虽说也有掉色的地方,不过是星星点点的,不耽误穿,这可真是歪打正着了。几个人赶紧的把这几匹布全都打开,有的轻些,有的重些,但是里面基本上都不耽误穿,外面的也可以做衣服的里子,这下可是省了不少的钱呢。

    “行,这几天没啥事,咱们娘们赶紧的先把棉衣做了。我看这布匹也够,不如就每人两身,一身

    长白山下好种田__18在线阅读

    <!--t;

    长白山下好种田__18

    -

章节目录

长白山下好种田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长白山的雪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长白山的雪并收藏长白山下好种田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