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记 作者:石头与水

    分卷阅读1081

    悦柳姑娘的父亲。当朝兵部柳尚书嫡长子,柳煜。

    江行云江伯爵刚离开帝都城,远嫁西蛮二十几年的和顺大长公主回朝,帝都城又是一翻热闹。这事儿,何子衿是听儿媳妇说的,“和顺大长公主刚回帝都城,太皇太后亲命二殿下来为大长公主督建公主府。说来,就建公主府的事儿,曹娘娘还闹了个笑话。和顺大长公主远嫁西蛮二十年,这样的功劳,太皇太后让二殿下建公主府,一则是对大长公主的看重,二则,也是大长公主位尊。曹娘娘却似不大乐意,说让陛下为大长公主赐下府邸,这帝都城的公主府,有哪一处是没人住的。曹娘娘说话,简直吹口气儿似的,难道还能随便赐别院给大长公主住,这岂不是委屈了大长公主。听说,近来曹娘娘屡屡插嘴宫务,前儿还要升宫里先帝时许多无子妃嫔的位份,真是想起一出是一出。这么些有子的太妃太嫔不升,非要升那些无子的,她们是的功还是有劳?如今,人人庆幸宫里有太皇太后做主,不然,不知道要出多少笑话呢。”

    何子衿叹道,“曹娘娘要升那些无子妃嫔的位分,无非是收买人心罢了。有儿女的,她怕还防着人家还来不及,哪里肯升人家的位份。”

    苏冰悄声道,“听说,二殿下的生母戚贵太妃,当初原是与曹娘娘一起做的先帝侧室,后来二人前后脚,一个生了长子,一个生了次子。及至先帝登基,二人同在妃位,余者先帝后宫皆不及她们。如今戚贵太妃,已是贵太妃的尊位,要是再升,就是皇贵太妃的位子了。曹娘娘一向忌惮贵太妃,哪里还肯再升贵太妃的位份。”

    何子衿想了想,道,“怕不止于贵太妃,先时韦太昭仪升了德太妃,德太妃系出名门,膝下亦有一位小殿下。曹娘娘一向心胸欠广,手握的这样紧,一丝一毫的好处都舍不得给人,还想拉拢人心。难怪当初柳家不肯与曹家联姻,这脑袋就是问题。”

    何子衿一向是一团和气的人,鲜少说话这般辛辣,苏冰听得有趣,不由唇角上翘。何子衿道,“这给儿子娶媳妇,切不能只看门第,老话说得好,贤妻旺三代,是有道理的。咱们娘儿俩私下说,曹娘娘难道不拿陛下当命根子?可你看她做的这些事,哎,不说皇家,谁家娶这样的媳妇也吃不消。”

    苏冰也是有儿子的人了,深以为然。

    苏冰每次过来都会给婆婆带来帝都消息,这些多是八卦,但接下来的事,于江家沈家何家,就是切身的坏消息了。今年春,各衙门官员考核之后,阿念是已经罢官的了,如今真是清静,考核也与他无干。但,何家沈家,两家男人们的考评,今年都只得了中等。对了,还有大宝,也受了牵连,一样是个中评。

    中评的意思是,起码会影响三年的升迁。

    阿念心里就有些不好过,道,“怕皆是因我之过。”

    何子衿宽慰他道,“既是亲戚,如何能说这样的话。再者,曹家这样的睚眦必报,他家既能操纵考评,想来倒霉的不只咱家。得利的肯定就是曹家那一帮子了。”

    阿念还特意进城打听了一回,沈素何恭怕他心里想不开,还安慰他道,“今次考核,亲曹家的皆是上等,与曹家有过节的,不是中等,就是中下。这样的情势,就是给咱们评上等,也不能要,咱们虽不是名门,却也不能与曹家这样的人家为伍。”

    大宝也道,“是啊,往年人都以上评为荣。如今有几位不理俗务的老大人,大概是曹家也不愿意把人都得罪个遍,那些老大人的考评依旧是上等。如今那几位老大人都去吏部说,宁得一中评,也不要今年的上评。”

    阿念道,“三品以下官员考核向来是吏部的事,吏部尚书李九江也是积年老臣,如何会与曹家狼狈为奸?”李九江可是仁宗皇帝的心腹之臣,这位大人是自仁宗皇帝藩王府长史司做起,随还是藩王的仁宗皇帝转战天下之人。这样的人,如何肯与曹家合作?

    这事儿,不要说阿念想不通,沈素也想不通。沈素道,“是啊,李大人素来高洁,我找小唐大人打听一二,一时还没消息。”

    很快就有消息了,小唐大人与恩师李九江大吵一架,割袍断义了。

    是真的割袍断义,据传小唐大人揣着刀去的,硬是砍下李尚书半截袖子,这知道是割袍断义,不知道的还以为断袖之癖呢。

    第511章 帝都风云之六三

    李九江李尚书简直是个谜一个人物。

    这位大人论资历论功绩,满朝大员,怕只一个兵部尚书柳扶风柳国公可与其相提并论,便是当朝首辅韦相,较之李九江怕也要略逊一二的。

    这位大人,功高,位高,权重。

    这是在政治角度的解读,李九江一路走来,完全是一个正常权臣与能臣的晋身之路。但与寻常权臣不同的是,李九江一生,不婚不嗣,与家族永安侯府一直是不远不近、不冷不热的态度。尤其是与生父老永安侯,那真是……不是传闻中的不睦,而是,切切实实的不睦。李九江升任吏部尚书之时,因有父子不能同为六部尚书的规矩,老永安侯便自兵部尚书之位上退了下来,之后,老永安侯让爵给嫡子李宣,便是现任的禁卫大将军李大将军,自此,老永安侯正式退出历史的舞台。

    但是,要知道,如李家父子这样的情形并不罕见,如苏不语,包括苏不语的两位兄长,都是在相对年轻的年纪就有不错的官位,但因当时其父先苏文忠公为首辅,苏不语的两位兄长一直做了封疆大吏一地总督,也未能入中枢为官。至于苏不语,他的官场之路更是曲折,先是避嫌,其父为首辅时,他一直是刑部侍郎,不能再进一步。之后,其父过身,苏不语辞官守孝,待孝满起复,当时如果朝中有合适的位置,苏不语会更早的升任一部尚书,但事实上,苏不语守孝后谋求差使时,直接是谋的外缺,便是因朝中没有空缺之故。之后,苏不语六年外任,方重任刑部侍郎,随后再升任一部尚书,位在中枢。

    所以,苏家三兄弟,为避父亲嫌,于官位上,只有年纪最轻的苏不语在父亲过逝后得以入阁。

    若李九江当年肯避父嫌,老永安侯应该不会那么早让爵辞官养老。但,李九江没有让,他直接升任吏部尚书,把他爹从兵部尚书之位上挤兑了下去。

    李九江对家中三个弟弟,唯有现永安侯兼禁卫大将军的李宣亲近一二,其他两个弟弟就很寻常。

    当然,这也可能与李九江是庶出有关。

    事实上,李九江少时还曾有不孝的名声传出,虽是老皇历,但也是事实。亦可由此推测,起码李九江少时在家中并不得意,也是真的。

    更不必提李九江官高位显之后,一直辟府独居,而非住在自家永安侯府,听闻当年仁宗

    分卷阅读1081

    -

章节目录

美人记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石头与水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石头与水并收藏美人记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