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且用耧车播种,还能使庄稼栽种时的行距,株距疏密适宜。能按需保障地里农作物的通风和光照,有助于提高作物的产量。
    另耧车还可设计成多脚,一脚便可播种一行,多脚设计下,效率更能大幅度提升。通常情况下,又以三脚设计最多,因此还又得了个三脚耧的名字。
    说来,耧车发明历史悠久。但奈何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传播极为艰难。再者铁器耕牛昂贵,只耕地为生的农户很难置办得起。于是,像这么好用的播种神器,却一直未能被普及到农民家中。
    安南过去又极其信重巫医,耕牛更被宰杀无数。一直以来,呈现的便是“广种薄收”的普遍现象。
    县内农户家中平均种植百亩以上田地,但地里收获,在过去却连基本的温饱也达不到。
    须知耕种的土地越多,所需缴纳的田赋也跟着增多。地里产量本就跟不上,接着官吏再剥削一轮,百姓真正到手的粮食便所剩无几。
    “将这两样农具每村分发一套,交由乡长或里正,命其给辖下农户演示。”韩彻吩咐钱县丞。
    钱县丞忙应道:“是,大人。”
    翌日,郭家村。
    一村民正在地里劳作,抬头便瞧见郭六郎驾着牛车驶来:“六郎,今日怎的回来了?”
    郭六郎年轻力壮,之前衙门大清理急需官吏补充。他通过报名考核后,顺利谋得捕快职位。家中因栽种藕粉也挣得了不少银钱,上个月便给他在县城内购置了一处房产。
    给郭六郎在县城购房花的虽是公中银钱,但此事却并未引起家中兄嫂等不满,只羡慕居多。
    一来,郭父郭母行事素来公正,一并也补贴了其他儿子银钱。二来,历来衙门捕快不会轻易换人。只要郭六行事不犯错,将来他的后代便能继承他的捕快职位。
    如今夫妻二人皆住在县城,郭六衙门任职。韩彻不留官吏亲眷于家中做事,杨氏便在集市上帮忙家中售卖藕粉。
    “先莫在地里忙活,与我一道去里正家!有好事要告知呢!”郭六郎兴奋的冲他直招手。
    他今日出城,乃是领着衙门公务。要将这曲辕犁和三脚耧车送至郭家村郭里正家中,演示给大家看,再协助郭里正统计村中农户想要制作农具的具体名单和数量。
    待到那名村民上了牛车,郭六郎便忙与他讲述这曲辕犁和三脚耧车有多么的好用。言道有了曲辕犁,翻地犁地轻松又省事。又言道有了三脚耧车,两人一牛一耧车,一日轻轻松松便可播种数十亩地!
    对方听着郭六郎这一番兴奋又激动的讲述,又扭头瞅了眼牛车上的那两样农具,很是稀奇:“当真能有这般好用?”
    郭六郎闻言,便不甚高兴道:“我可是亲自瞧见大老爷演示过的,还能有假?莫不是你还质疑大老爷?”
    对方当下忙表示:“怎会?既是大老爷说的,那定不会有假!”心中还盘算着,一会里正演示完,不管这两样农具到底是不是真如郭六郎说的那般好用,自家都得报名制作。
    结果等到这两样农具被郭六郎和里正用耕牛做一遍演示后,对方脑子里便只一个念头,世上竟真有这般好用的农具!
    当下,他连制作农具所需耗费银钱都未去细问,直接大喊他要报名。
    其他村民们也不遑多让,争抢着来报名。
    正如吴家那些商人私下里细算过那般,只今年这一年,安南县内各农户平均种藕数过十亩。在扣除掉藕种等栽种前期所需耗费后,安南各家皆存得了一笔他们过去想都不敢想的银钱。
    这便也是韩彻直到现在,才把这两样农具造出来的原因。需得农户们家中有了银钱,才能轻易购置得起五亩地所需的蔗种,还有眼下这两种农具。
    各村所需名单很快统计到韩彻手中,全县共计一千一百二十户,报名比例占据到百分之七十。剩余百分之三十,扣除掉县城户籍,剩余的皆为家中无耕牛者。
    韩彻针对这部分,吩咐下去:“凡有需购置耕牛和打造农具者,可向衙门借钱。待到来年甘蔗收获,再还本金便可,无需利息。”
    有了官府无需利息的借钱,剩余的那些乡民们便也陆续将名都报上了。
    然银钱问题好解决,耕牛等至初冬,为着沉水香而来的大商队也会将其运来。只这么多的农具,若单是县城一家铁匠铺子打造,还不知得等到何年何月才能分发到百姓手中。
    数日后,府城一处铁匠铺子。
    有一人提着把磨损有些严重的菜刀而来,结果刚一开口,店家便言道:“抱歉抱歉,近日订单太多,暂不接修补打造,”
    无奈,来人只得走向下一家。
    结果这一家更直接,将暂不接打造的牌子就挂在铺子前面。
    接下来,一连几家皆是如此。
    修补打造类的订单一律暂时不接,只售卖店内成品铁器。
    “怎回事啊?”来人傻眼,他不过是想打磨下用得太久,又钝又缺口的菜刀而已,怎就这么困难了。
    “这不都是因为接了安南县的农具打造么!”铁匠铺子一伙计解释道。
    “农具?需要多少农具啊?”竟使得府城铁匠铺子都不接单了?
    “说是一共要两千多套呢!”
    “这安南县一下子要这么多农具作甚?”来人震惊。
    “农具还能拿来做甚?当然是为着种地呀!”铁匠铺子伙计急着赶工,耐心便不是很好:“你要不今日买把新菜刀回去,要不便等半月后再来。”
    “我等半月再来吧。”来人一脸烦闷的回道,心中更是连连腹诽。
    铁器作价素来不便宜,便是富裕如府城,如他这种平常百姓家中铁器类的工具但有损耗,皆修补一番继续使用。
    可安南那等穷地方,竟搞得跟铁器不要钱了般!
    注1:出自《王祯农书(卷二)·垦种篇第四》:“中原地皆平旷,旱田陆地,一犁必用两牛、三牛或四牛。……南方水田泥耕,其田高下阔狭不等,一犁用一牛挽之,作业回旋,惟人所便。此南北地势之异宜也。”
    注2:出自《农书·耒耜门》:“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合一垄,横桄四匝,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第34章
    骗术
    京城这边,韩大娘正忙着置备要送去安南的物品。
    昨日,京商赵家派遣仆从告知,言道他家商队再过些许时日便需得去往安南走商,询问他们可有需要捎带的对象。
    夫婿齐五郎提醒道:“安南天气炎热,似那等厚重衣物可少置备些。不如多置备些常用药材……”
    其实在之前托赵四郎送来的平安信中,韩彻表述他们如今在安南一切都非常好。又言安南不若传闻那般骇人,虽是偏僻小地,但气候温暖,物资丰富。
    赵四郎还帮忙捎带了好些安南的特产,有京中作价昂贵的桂圆干,各类南方干货海鲜,还有近些时候声名鹊起的藕粉和蚝油。
    也因收到了这些东西,韩大娘方才心安了些。
    但安南作为京中犯事官员常被流放贬谪之地,历来可是有“千去千不还”的骇人传闻。纵使韩彻在信中那般讲述,齐五郎却并未真正放心。
    韩大娘:“药材我明日便去购置。”
    “银钱也得给他们多置备些……”齐五郎叹气:“他们在安南那等地方,手中银钱松快,行事总能方便些。”
    “五郎,幸得有你!”韩大娘声音哽咽,眼眶泛红。
    “莫哭莫哭……”齐五郎忙轻哄:“都是一家人,本该如此。”
    齐五郎任职军器监丞,其职责主要监督材革出纳以及工徒众寡之役,官职品阶为正七品上。
    品阶虽不高,却也是正经士族官身,人品颇佳。
    当初韩大娘和齐五郎结亲时,韩家虽已没落,但原身才学过人,当得起一句前途广大,可谓门当户对。
    怎奈世事难耐,原身突遭流放。
    第二日,韩大娘便购置了一大批常用的药材。又尽力筹备出一笔银钱,齐五郎便和回信药材一起,交付赵四郎帮忙捎带。
    “有劳赵兄帮忙了。”齐五郎致谢道。
    赵四郎忙表示:“齐监事尽管放心,物和信件我定会如数交至韩县令手上。”
    这事于他而言也是有利,赵家商队每年都需得前往安南县采购沉水香,韩彻又为安南县令。帮忙捎带物品信件,也能与其交好。
    再者,安南藕粉和蚝油的采购,届时说不定也还需与韩彻打交道。
    待到赵四郎商队离开京城,出发往安南之时,已是农历九月。京中气温白日还算温暖,夜间却已有凉意。
    与京中全然不同,安南的农历九月,晴空万里。
    秋季赋税前些日子已经顺利交付税务官,因着新增流民落户九十三户,安南难得完成了府州年初定的赋税预算。
    但不出意外,韩彻今年的政绩考核依旧可能为下等。
    需知,县官主要有四大职责。
    最重要的便是征缴赋税,然即便韩彻完成府州定制的预算,安南整个县如今登记在册一共才一千二百户,能缴纳的赋税总额终究有限。
    其二为法纪和治安。
    这一块因着韩彻将流民最多的聚集地朱家冲,开荒垦地,并编户齐民后。流民解决,盗寇之害便自行消弭。
    其三为县内的大型建设工程,如修建水利道路,学校等。
    基础建设对任何一个州县的发展来讲,都是重中之重。奈何即便韩彻解决了贫穷,还要面临安南没人的大困难。
    最后便是教化百姓,通常分为两个方向。其一是向百姓宣谕朝廷颁发的重大事项,表彰百姓忠孝节烈等品德。其二,便是替朝廷科举选拔人才。
    作为历朝历代京官首选流放贬谪之地的安南,可不仅仅是穷,教学这一块也是极差。
    整个县城登记在册近二十年内考取童生数,一共为八十余人。其中能考中秀才者,又仅四人。
    算下来安南县每平均五年,才能出秀才一名。
    这份数据还是有前十年的加成,像韩彻穿越过来后的这两年,去年为郭杨二人掌控县衙,负责此事。报考童生有二十人,府试无一人考中秀才。
    待到韩彻掌权后,今年报考童生仅为五人,府试依旧无考中秀才者。
    并且报考这五人,均为县城户籍。
    也就是说,安南辖下各乡镇,今年连一个报考童生的人都没有!
    更准确一点的来讲,是各个乡镇已经连个正经的教书先生都没了!
    所以韩彻需得先让安南县内的百姓手中富裕起来,再借助一些商品的盛产,将安南县的名声传播出去,吸引外来人口。
    有了钱又有了人,安南县内的各项基础建设才能顺利实施起来。
    只是制糖还需等到明年,这事急不来的。韩彻眼下最要紧是抓住初冬后为沉水香而来的大商队,把刘家村蚝油名声传播得更广。
    刘家村这边,数月过去,村中已然大变模样。村民们家门前随处可见的大蓄水池,甚是方便了乡民用水。
    为了防止蓄水池被污染,讲究些的村民还修建草棚遮盖。
    “好用着呢!竹管每月皆有安排人检修一次,还未曾出现过问题。”刘里正高兴的说道。
    竹子虽易损耗,但刷漆可防虫,也能延长使用寿命。刘家村又盛产竹子,使用它做自来水管是目前最为经济有效又方便的。
    韩彻点头:“如此便好。”
    生蚝养殖这一块,也进行的顺利。
    刘家村村民们皆知晓生蚝能替他们挣来许多银钱,便是韩彻言道养殖生蚝不需投喂任何饲料,每日里也都会有不少村民去到海滩细心查看。

章节目录

流放后我靠种田位极人臣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孺人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孺人并收藏流放后我靠种田位极人臣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