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大根吓了一跳,觉得太多了,求助地看向宋建国。
    宋建国抽着烟不吭声。
    两百块是不少,但人家好好的一场喜事闹成这样,不该赔吗?而且这两百块中还包括了受害者们的营养费,所以综合算下来,朱家也不算是狮子大开口。
    见宋建国没插手的意思,赵大根只能说:“朱同志,你再通融几天,我今天实在是拿不出这么多钱。”
    “三天,三天之内你们若不把这笔钱拿来,我们就报案,让公安来找你们。”朱老八懒得跟赵大根废话。
    赵大根只能愁眉苦脸地点头。
    回去的时候,他哀求地看着宋建国:“宋书记,您能不能帮帮忙,说说情,两百块实在是太多了,我们家拿不出来啊。”
    宋建国瞥了他一眼:“大根,人家的喜宴,光是办那么多桌子的饭菜就得花好几十,还不算票,现在弄成这样,让你们赔两百多吗?你自己扪心自问,你们该不该赔?”
    “该,该,可这不是手里头紧吗?我们家的情况你也知道,孩子多,文军去年又受了伤……”赵大根卖惨。
    可宋建国不吃他这一套:“大根,他们天天在你眼皮子底下做了什么,你真的一无所知吗?你身为一家之主,当时没管,现在就得承担这个后果。跟朱老八家的事,你们看着办吧,我还有事要忙。”
    说完宋建国就走了。
    机器拉回来了,厂房还没建成,他哪有功夫管赵家这堆破事。
    赵大根颓丧地回了家,然后惊恐地发现,家门口站了一堆人,都是附近几个公社买了他们家麻花听说出了事,跑过来要求退麻花的。
    这可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雪上加霜。
    葛慧玲见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人,不肯开门,躲在里面。
    但这惹得外头的人更分愤怒了。有男同志直接借了个梯子过来,翻过围墙,打开了赵家的门。
    一大群人呼啦啦地冲进赵家,将赵家里里外外堵得水泄不通。
    “葛慧玲,你出来,你要是不退钱,我们就不走了,从今天起赖在你们家。”有彪悍的婶子直接往赵家院子里一坐,其他人也跟着有样学样。
    宋书玉收了棉花回来,远远地就看到这一幕。
    她提前下了车子,问宋建国:“叔,赵家那边咋回事啊?”
    宋建国眉头皱得死死的:“别提了,咱们红云大队的脸都被他们家丢光了。”
    旁边干活的社员立即七嘴八舌地跟宋书玉说明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宋书玉听得叹为观止,但又在意料之中。赵老三仗着葛慧玲两口子最疼他,平日里最是鸡贼,贪婪又狡猾,为了钱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赵文军上辈子就没少为这个狗东西擦屁股。
    现在出了这种事,齐春丽恐怕没那么好性,赵家这场热闹有得瞧。
    宋书玉估计得不错,双方对峙到了晚上,最后还是赵家人做了让步,答应退麻花。
    退回来的麻花一大堆,卖也卖不出去,晚上赵家没做饭,就烧了点开水,一人几根麻花。只是这些麻花都被人用手拿过,而且也不知道是不是用发霉的小麦做的,齐春丽很是嫌弃,吃了一根就再也吃不下了。
    倒是三个孩子很开心,一根接一根。
    简单地吃了晚饭,葛慧玲看向三个儿媳妇,开始分派任务:“你们三个回娘家,一人借五十,我跟你爸再出五十,赔那个朱老八。”
    “妈,咱们卖麻花不是还挣了一些钱吗?先用这些钱赔呗。”陶碧不乐意了。
    杨红英紧紧抱住小女儿不作声。
    葛慧玲瞥了她一眼:“你们惹出来的事,让你们出点钱怎么啦?今天退麻花的钱谁掏的?还有卫生院的医药费谁付的?”
    那也还有剩啊!他们这一个多月至少也挣了一两百,今天才退几十块钱,医药费也不过二十多,葛慧玲手里怎么也还有一百多。
    陶碧低头撅着嘴表达自己的不满。
    杨红英和齐春丽都不表态。
    葛慧玲阴沉沉地盯着她们:“最迟后天,听到没?”
    “妈,我娘家都不认我了,我借不到这笔钱。”齐春丽端起碗喝了一口水,淡淡地说。
    葛慧玲气得拍桌子:“你再说一遍!”
    齐春丽现在对这个婆婆的敬意已经荡然无存。她慢慢放下碗:“我爸妈不会给我钱的,我拿不出这笔钱,他们要告到公安局就告吧,大不了我去坐牢。”
    齐春丽坐牢,葛慧玲才不关心呢。
    但这事的主谋是她的小儿子啊,报了公安,第一个要抓的肯定也是老三。
    “你反了天了,连我的话也敢忤逆。”葛慧玲指着赵文军说,“你要不听话,我让文军休了你。”
    齐春丽眼泪汪汪地看着赵文军,声音带着哭腔:“文军,你要休了我吗?”
    赵文军赶紧握住她的手,祈求地看着葛慧玲:“妈,春丽都没跟她爸妈来往了,她怎么借得了钱?您就别为难她了。”
    “什么叫我为难她,这事不是她惹出来的啊?要不是她嚷着什么要摆摊做买卖赚钱,哪会有今天这种事?我就说她是个害人精,你还不信,非要娶她。你看看咱们家现在过的什么日子。你当初要听妈的,娶了宋书玉咱们全家都能进刺绣小队,服装厂了,哪会弄成这样。”葛慧玲恨恨地说。
    陶碧也来了劲儿:“是啊,二哥,要不是你们两口子提什么摆摊赚钱,家里也不会这样,这笔钱你们不该出吗?”
    赵文军嘴笨说不过她们俩。
    齐春丽拉了拉他,讥诮地说:“要不是老三想昧下一些收麦子的钱,又怎么会出这种事?都是你们两口子的责任,少把脏水往我身上泼。我跟文军没钱,你们看着办吧,大不了就坐牢。”
    杨红英看她这么刚,也鼓足勇气说:“妈,我……我现在没脸回娘家,回去娘家也不会给我钱,就让公安把我抓走吧。”
    杨红英之所以养成这种逆来顺受的软弱性格,跟她娘家脱不开关系。她回去就是跪在地上,娘家人也不可能借给她钱的。
    而且说是借,但现在没分家,钱都公婆掌管着,她上哪儿凑齐五十块还娘家?这个事明明是小叔子惹出来的,她当时就不同意,还跟婆婆说过,但大家都没当一回事,现在出事了凭什么要让她来承担这个责任?
    见平时最听话的大儿媳妇都敢不听话了,葛慧玲暴跳如雷:“好好好,你们翅膀长硬了是吧?那就滚,滚回去,没拿到钱,以后就别回来了。”
    那怎么成,大哥二哥都不出钱,岂不是自己家吃了亏?陶碧连忙跑去劝葛慧玲。
    一家子闹了一晚上,杨红英的哭声持续了一整晚。
    最后一家人协商,赵老三出五十,赵老大和赵文军各出二十,剩下的葛慧玲两口子出,这事才算是告一段落了。
    但赵文军没钱,赵家最近还闹出了这么多笑话,他想找个人借钱都难。
    思来想去,赵文军只能找战友借。他写信给还留在部队,关系特别好的兄弟,说了一下情况,恳请对方借而二十块给他。
    赔了朱老八钱,这事算是了了。但赵家的麻花生意是没法做了,而且还连累其他卖麻花的生意也差了起来,不少人看到他们一家子就骂,弄得他们除了必要的上工,都不好意思出门了。
    赵家人夹着尾巴做人的时候,宋书玉这边服装厂终于完工了。
    经过调试,机器也能运转了。
    五月初五,端午节,红云大队服装厂正式开工。
    杨书记亲自带着公社干部过来庆祝。
    鞭炮声阵阵,预示着服装厂的正式成立。
    宋建国脸上乐开了花,有生之年,他们大队也有自己的厂子了,虽然现在只有十几名职工,可主席他老人家不是说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吗?他相信,服装厂只是他们的起点,以后他们厂子的规模肯定会越开越大。
    九点整,在全大队人的瞩目下,服装厂正式开工,机器声轰鸣,织布染色剪裁缝纫紧锣密鼓地行动了起来。
    宋书玉和宋建国陪同公社领导视察了一番。
    但服装厂的规模只有这么大,几分钟就逛完了。
    然后杨书记他们表示,想去看看刺绣小队。
    一行人又赶去了仓库。
    杨书记详细地询问了关于刺绣小队的情况,非常高兴:“宋书记,小宋,你们村里这工作做得好啊,今年就增加了二十多个岗位。希望你们好好干,争取为咱们公社带来更多的岗位。”
    “是,杨书记。”宋书玉掷地有声地点头。
    逛了一圈,送走杨书记,宋书玉就去了工厂。
    为了节约成本,工厂现在人并不多,总共只有15名,其中技术员三人,主要负责织布机和染色机,其次是收花员,总共有六名,他们负责出去收花。现在要跑很远的路,因为附近几个公社的棉花都被他们收完了。
    最后就是裁缝了,一共六名,都是自己携缝纫机上岗做衣服。
    没错,为了节省启动资金,也是因为缺工业券,宋书玉干脆搞了个携缝纫机上岗的规定。
    凡是红云大队的社员,只要家里有缝纫机,本人又会踩缝纫机做衣服,就可以携带家里的缝纫机成为服装厂的正式员工。至于缝纫机,算厂子里租大家的,每个月给两块钱的使用费。
    这样一来,各种试图走后门找关系的也没话说了,谁让自己家里没有缝纫机,谁让自己不会裁缝呢?
    开工第一天,除了生产,中午时宋书玉还公布了每个人工资。
    除了谢铮他们三名技术员工资是固定的,其他人都有绩效考核,考核完成才能拿奖金,不然就只能拿每个月六块钱的基本工资。而奖金设置了好几个等级,最少每个月能拿两块钱的奖金,最多的能拿二十块,是工资的三倍多。
    这主要是为了挑起大家的积极性,避免出现吃大锅饭,混日子的行为。
    现在无论是生产队,还是国营工厂,吃大锅饭,混日子的现象都极为严重,浪费也很严重,生产效率极其低下。
    这从后来包产到户,粮食产量一下子提高一大截就能知道。地还是那些地,种地的人也没变,甚至种地的方式、用的化肥种子还是那些,为何差别却这么大呢?
    说到底还是干得再认真仔细,自己也只能拿那么多。甚至因为干得慢,别人撒了两亩地种子,你才撒一亩,工分还要比别人少好几分。
    他们服装厂本来就底子弱,没任何基础,更不能浪费和混日子,所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让厂子的利益跟每个人挂钩,这样才能将服装厂做大做强。
    服装厂投入生产后,除了机器偶尔出现故障,一切运转顺利。
    到五月中旬,厂子里已经累计生产了上千件衣服,都是夏天人们比较喜欢的背心、短袖、短裤、长裤、衬衣等等,还有少量的裙子。
    为了快速回笼资金,保证服装厂的正式运转,宋书玉将收购棉花的六人分成了两组,其中四人转为销售组,两两一组,出去卖衣服。
    现在衣服还不多,在全县的公社集市上摆地摊就足以消化这批衣服了。
    夏天的衣服薄,费的布料少,因此价格也相对比较便宜,背心一块多,短裤也一两块,短袖两三块,衬衣和长裤三四块不等。而且款式多样,颜色也多了浅棕、浅黄、桃红等几个相对比较亮一些的颜色,最重要的是不要票,价格还比供销社百货大楼差不多的衣服便宜几毛。
    所以这些衣服一经推出后,很快就在各公社获得好评,销量非常好,几天就把一千多件衣服全卖光了。
    服装厂的职工们乐坏了,纷纷给宋书玉提议:“厂长,咱们扩大规模,多生产一些衣服吧,好些人问咱们什么时候再去摆摊呢。”
    宋书玉也想,可现实不允许啊。
    她无奈地看着大家:“仓库里还有多少棉花你们都知道,咱们现在的产量只有这么大,要想扩大规模,得等新的棉花出来才行。大家不要急,现在天气热,先干着,等过段时间再说。”
    这倒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们收棉花太迟了,所以总共也没收到太多棉花,能做的衣服自然有限。
    不过好在转眼就要进入六月了,等七月后地里的棉花渐渐就可以收获了,到时候扩产的机会不就来了?
    想到这里,大家的兴致又高昂了起来。
    一转眼,就到了六月。
    六月初六,发了五月的工资。
    初五开的工,也就是说上个月有四天没上班,但到发工资的时候,最少的也拿了十一块,最多的是一个销售员,拿了十八块。他一个人的销量是其他三人的总和,可以说是一骑绝尘。

章节目录

年代文的漂亮原配觉醒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红叶似火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红叶似火并收藏年代文的漂亮原配觉醒了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