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心学院在半山腰,沿着石阶两侧都是银杏树。
    如今入了秋,满树茂密的叶子都黄透了,满地的落叶也是金灿灿的,踩上去会发出咔嚓咔嚓的细碎声响。
    “咔嚓~”
    顾璋沿着石阶往上走,看着周围黄得滋润的美景。
    且不知,许多上山路上的人,也都在看他。
    问心学院里,有正在备考乡试的秀才,最年轻的一批也多十六七岁,也有考中举人,但是没考中进士,继续回来苦读的,年纪范围就更大了。
    若用现代学校类比,大约是高中和大学的混编学院。
    而顾璋,十一岁,宛如走错了门的小学生。
    “今儿不是探视日,怎么会放家眷进来?”
    “不是,你没听说啊?今年院试的小三元才十一岁,我估摸着他就是顾璋了。”
    “什么?”有些学子确实不关注自己已经过了的考试,只往上看更高阶的考试,但听到也愕然:“你再说一遍,小三元?十一岁?”
    想想自己十一岁,连四书五经都没背完,童生都还不是,都忍不住有些怀疑起来。
    “我倒是听说他做出一种能让人清凉的神仙水,今年院试炎热闷蒸,许多人没发挥好,说不定是沾了这个的光。”今年因为炎热没发挥好的学子不忿地小声道。
    这个开学日。
    两种截然相反的言论,就在学堂里传播起来,而且传播的很快,毕竟人有了名气,是非也自然多了起来。
    顾璋对此还一无所觉。
    他正在写文章,这是书院的入学测试。
    问心书院内分两个平行的院,一个是准备乡试,备考举人,另一个是准备会试、殿试,备考进士。
    每个院内,又分甲、乙、丙、丁四个组。
    甲组是最优秀的,可以下场一试。
    乙组次之,还需努力进学,若想搏一搏,也可参考试试,但大多都名落孙山。
    丙组是已经完成基础学业。
    丁组则是每年新生。
    在学院中,师长会按照不同的学习进度,传授不同的课业,分层教学,学子们只需往上努力,一步步踏实走就是。
    如今进行的,就是今年入学新生的测验,以便分到不同的班,也便于师长了解学生情况。
    毕竟院试的考卷,是不对外公开的。
    【民之大事在农】
    【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历朝历代研究农务……】
    【试以一地为详,陈教农之策。】
    顾璋通读这篇策问题目,确实和此前相对简单的童生试大不一样。
    不仅要对题目有一定的想法,还要有足够的依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最后还要给出切实有一定可行性的想法。
    顾璋构思一番,打算写自己的老本行。
    想要百姓过得好,农业发达,不是思想教育、或者鼓吹形式上的东西,或者一些降低税的政策能彻底解决的。
    要不那么多朝代,那么多贤明的君主,怎么都没解决这个问题?
    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也只有农业技术发达的新社会,才再无饿死之人。
    顾璋落笔:
    “民之大事在农,农以谷为命,欲谷盈仓,在于利田、养种……”
    他对永河村的土地情况已了如指掌,后又一共四次来回府城与县城,也算是观尽宁都风土。
    对宁都的地形地貌、基本气候,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他斟酌思考,最后以永河村为模板,以小见大,谈及整个宁都土地农业情况。
    若使用得当,可广泛的使宁都这片土地的收成都达到两石。
    因斟酌到底要写到什么程度,顾璋写了许久,等写完时,有大半的人都已经交卷了。
    顾璋将答卷交到前面,便散学回家了。
    只等出成绩后,按照院试7成,入学考3成的成绩,入不同的教舍,再正式开始官学的学习。
    两日后。
    发卷放榜。
    顾璋穿过满是小吃的街巷,选了两个没尝过的小吃,心情不错地往学院走。
    到学院的时候,正好吃完。
    “让我看看!”
    “我排在前面!”
    一群人正在聚集在一起,看墙上张贴的排名宣纸。
    顾璋也走过去,他下意识从前往后看,找自己的名字。
    扫完第一列,没有。
    顾璋又去看第二列。
    他的肩膀被拍了拍,那人大声道:“小三元,你的名字在后面三列里,跑这么前看什么?”
    顾璋回头看,是项门。
    他眼里不似道歉那日的屈辱,有些得意,眼里藏着奚落和恶意。
    他声音很大,一时间看榜人的目光都被吸引过来。
    原本没注意到顾璋名次的人,这会儿也都下意识去后三列找。
    拥挤的人群中顿时传来诧异的惊呼声。
    “还真是,顾璋的名字在倒数第三列。”
    “不会吧,他不是连中三元吗?怎么跑到这么后面来了?”
    “是不是搞错了?院试前十名,都在前三列啊。”
    顾璋拍了拍肩膀上被碰过的地方,朝着榜单后面走去。
    人群慢慢分开,好奇、打量的视线都落在他身上。
    顾璋皱眉,即使他文章有问题,也不至于落到最后三列去吧?
    那几乎是倒数了!
    不可能这么差吧?
    但穿过自动分开的拥挤人群,他确实在倒数第三列看见了自己的名字。
    还不是前头,而是倒数第三列靠后的位置。
    项门在后面笑道:“咱们小三元虽然出身农家,但恐怕连地都没去看过,竟写出亩产两石的离谱言论来。”
    “两石?这未免也太离谱了。”
    “能写出亩产两石,这排名也难怪了。院试能得魁首,我看确实有神仙水的功劳。”
    人群中的窃窃私语不断传来。
    顾璋得到了一个关键信息。
    就跟上辈子考试时有那种重点小册子一样。
    这个时代许多考生都家境不错,不曾接触农民,土地。但是农又是科举里逃不开的一个话题,所以有人专门出了一本小书,里面总结了许多关于农业的“常识”
    几乎是所有科举考生都会背的一个东西。
    比如不同粮食的亩产、比如水稻和小麦什么时候种,什么时候收。
    许多像是金瑎这样连水稻和小麦放到眼前,都分不清的读书人,就是靠这本书来对答。
    而这本书里,给小麦的亩产定义,宁都良田均产一石4斗,劣等田均产六斗,越往边关苦寒之地,亩产越低,一等田也可低至一石。
    而他的这篇文章,就相当于犯了违反教科书里的常识性错误,让人感觉起来,就像是写“m国的首都是湖南”一样离谱。
    大众的解法,是用各种政策和方法,鼓励开荒,提高农民种地的积极性,有了更多的田地,越努力的种地,就会有更多的收成,日子就会过的更好。
    肥田之法并非无用,但按照那本划重点的金科玉律小册子上说的,最多也就是相比均产多个一两斗。
    也就是从前永河村顾德贵的偶尔能到的产量,种田的老手,细心护养土地,照看麦苗,也无天灾人祸,风调雨顺才能增产一两斗。
    顾璋不知道为什么永河村的亩产,竟然完全没有传到府城,连一点名气都没有,但他猜,多半和吴县令脱不了干系。
    想明白前因后果,知道为什么自己排名会倒数。
    顾璋差点就气笑了。
    不远处。
    问心学院后山一栋小竹楼中。
    燕老正和一白发老者交谈。
    “能得燕老指点,那是学子们的福气!”白发老者正是书院院长,得知燕老要来他们学院教书,心中欢喜。
    姜武从门外快步走进来。
    他严肃着脸,弯腰在燕老耳边说着什么,板正的国字脸,看起来像是在汇报什么重要的公务。
    院长极为有眼色的避嫌走远,不去听自己不能听的事,就这样生生错过了这一大事开端。
    “老爷,小石头被人欺负了,他被一大群学子围起来,您快去看看吧!”
    谁知这浓眉大眼,一脸正经的人竟是在说这话?还故意含糊其辞,夸大情况。
    燕老脸色一变,连忙起身,大步往外走:“带路!”

章节目录

穿成农家子靠植物系统飞升首辅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渝跃鸢飞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渝跃鸢飞并收藏穿成农家子靠植物系统飞升首辅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