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的婶子还是会经常过来串门, 送些家里过剩的食材, 起初温娴并不懂得如何烹饪, 婶子就一点一点教她,温娴学得快,到现在已能很熟练地做出三两荤腥。
    今日入夏,北地有疰夏绳,吃立夏羹的习俗, 多数人家都会洗手做羹, 用肉脯,鲜笋, 果干等食材制成立夏羹, 以求来日平安, 往生顺遂。
    婶子知道温娴乃是外乡人, 不懂这等风俗习惯,提早备下了饭食, 送与温娴一起解解馋。
    乡亲们实在太过热情, 温娴受之有愧, 只好另做了几份五色饭, 一起送给街坊四邻,大伙儿说着吉祥话, 没一会儿就到了晌午。
    温娴这厢忙碌完,又马不停蹄收拾起饭羹,装入食盒,打算送点吃的去给第五辞。
    他对此一向都不上心,忙起来时常顾不上自己的身子,饥一顿饱一顿,吃饭永远不规律,白日倒是无事,一到晚上胃脘止不住地疼痛。
    温娴昨日帮第五辞擦背,各种套话,才最终引着他不小心说漏了嘴,透露出自己在替胡商做工的消息,温娴暗自记在心上,今日就想去瞧瞧他干活的地方。
    镇子不大,她走过的路也有很多,靠着仅存的一点的印象,外加乡亲们的指引,很快便找到了胡商聚集之处。
    这里人员冗杂,是朝廷不管的边缘地带,汉人多,西域商客更多,不仅买卖货物,还当街叫卖奴隶,有战俘,有家奴,有男有女,甚至多半都是年幼的孩子
    生命如草芥,往往只是一顿还价的功夫就被转卖至别处。
    温娴立在边上,没敢靠近,一直张望着寻找第五辞的身影。
    他模样长得俊郎,身形也更为灵活,在一群毡帽足靴,身穿艳丽服饰的西域商人中还是很好辨认的。
    第五辞在明,温娴在暗,她看着他跑前跑后,扛着比本人还要高出许多的大箱子,不停地跑去交货时,她忽然就泪目了。
    温娴第一次明白,原来骄傲如第五辞,也能放下身段去做这些从前万般不屑的粗鄙之事。
    他宁愿瞒着,也不愿多说一个字,便也是存了些不想让她担忧的心思,然而最重要的是,他致此都维护着属于自己的那股傲气。
    温娴顿时变得胆怯,不敢露面,也不敢上前,光是盯着远处,抓紧手里的食盒,五指用力,指甲深深掐进掌心。
    剧痛让人清醒,温娴喘息着平复心绪,松开手,再次折返回去。
    这一路,悄声地来,又悄声地走。
    温娴回到屋中,翻出那个破旧的包袱,把银票全部取出来,一一清点妥当,准备好随行的干粮,想着再去一趟朔城。
    可这事迟早得要第五辞知道,温娴踌躇之间,还在考虑该如何与他坦白。
    他定是不愿再让她长途奔波,也不肯再花她从娘家带过来的嫁妆钱。
    温娴憋得头疼,刚想去院里打盆井水洗洗脸,忽听外头传来兵器遁地的碰撞声,似乎是有一对人马经过,恰好停在了院门处。
    她在窗边打量了一会儿,见四周邻居已然闻讯而出,才放心拉开门,缓缓走进院中。
    隔壁胖婶趴在墙根上,见状招了招手:瞧见没,又有人来了。她左顾右盼,频频对着温娴使眼色:这不还是老样子,又要来抓壮丁了。
    温娴还没反应过来,对方又问:你家那位,可还在?
    她摇头:出去了。
    胖婶还想再聊,外头又是哐哐几道剧烈的拍门声,震得她慌张缩回了身子。
    里头的,开门!
    几列人马排排而站,光听这中气十足的大嗓门一吼,附近街巷的孩童便呼啸一声全跑开了,温娴不过慢了半步,那人便愈发得不耐起来。
    快点!
    民不与官斗,温娴也惹不起这群军爷,小心拨开门栓,一抬头,见到眼前的阵势,不安之色迅速席卷眉心。
    约摸二十余人的普通步兵,皆是刀刃在手,甲衣披身,将领跨坐宝马,孤身居于正中,左右各列一位随行的副将,后面是懒懒散散,哈欠连天的无名小卒,不知是哪位将军的部下,瞧着尽是些衰败之相。
    温娴低垂着眉眼,淡淡回话:军爷大驾光临,不知有何要事。
    打头的将领翻身下马,凑近了把温娴仔细打量一遍,似是难得见到这等姿容的女子,甚为惊异,满身的脾气陡然软了下来。
    新搬来的?他玩弄着手里的马鞭,挑眉问道。
    温娴颔首:外地人氏,初来不久。
    声调缓缓,她始终都是淡然的模样。
    那边照例继续询问:家里几口人,有无适龄的青年男子。
    果然,兜兜转转还是入到正题,温娴有些庆幸第五辞并不在家,否则要按他的脾气,此刻非得当场顶撞不可。
    我乃有夫之妇,与我同住的便是我的丈夫。她如实作答,可为了第五辞不被充入军中,不得不撒谎蒙混过去:不过他已身染重病,并无下床的能力,是一残缺之人,我带他寻医问药,辗转多处,于近日才在此地落脚。
    话刚说完,那张尚有些怜惜的黑脸突然涌现出了别样的情绪,将领沉声又问:
    人在何处?
    医馆。
    --

章节目录

京城第一纨绔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百里虽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百里虽并收藏京城第一纨绔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