凰涅天下 作者:君朝西

    分卷阅读572

    事堂通过了?胡安国没闹别扭?——不大可能罢!”卫希颜笑着先摇了头。

    “各退一步罢了。”名可秀捏着汝窑翠叠纹梅花盏,哼了声,“代价是《春秋》重列官学……”卫希颜惊愕,便见她狡黠挑眉,轻笑:“不过……不入科考。”她语调慢慢悠悠,“胡安国是个明事的,知晓见好就收的道理,若想求进一步,我岂会再加退让?”

    卫希颜哈哈道:“说得是,此即奕棋之道啊。”她说笑间递过去一只石青色绣节竹的靠枕,名可秀垫倚在腰后,靠着镂雕榻栏,神情渐渐闲适。

    “说起官学……刘一止在潭州做得不错,没有辜负朝廷增留地方的那三成税赋。”

    大宋自立国初便奉行强干弱枝的国策,地方留税不得超过两成;潭州作为名可秀变革税赋缴纳体例的首地,地方和中央的税赋比是五五分——多出的三成刘一止全用在了扩兴官学之上。

    宋代的官学是不收学费的,从小学、县学、州学到太学都包了,除免学费外,官学还给学生提供住宿膳食、笔墨纸砚、四季学衫,经费富足的州县还发给学生廪米月钱周济家里,比九年义务教育制还更福利,可谓一入官学吃穿不愁。

    正因官学有这般好处,是以州县学子打破头争抢着入——尤其家资不丰的子弟;但官学支出大,便有名额限制,少则几十人,多的也不过二三百,僧多粥少,很多贫家子弟便进不去,何况内中还不乏富家子走门路挤掉贫家子,使得入学者多为惫蠹之辈,真正向学的反而被排斥在学堂之外。

    至于那些家资不愁又有心向学的官宦子弟,多半是到有名的书院求学,然后在户贯地的官学录个名额符合舍选规制——建炎朝已废除此制;这类学子自然便无需再占着官学的名额,但这样空出来的仍是杯水车薪,要解决天下读书人“求学难”的弊害,根本之道还是在于扩张官学的规模。

    名可秀选取潭州为扩兴官学的首要之地,一是看中刘一止的清廉和治政能力,二是潭州的州学前身就是名列大宋四大书院之首的岳麓书院,且还有苍然书院、湘城书院这等享有盛誉的私学,人文根底浓厚,才学之辈斐然,有兴学的师资可取。

    “听你这么说,刘一止还在潭州?考绩应升迁了罢?”

    卫希颜问起刘一止的去留便想起建在潭州的帝国军校,她眼下还顶着军校祭酒(校长)的头衔,实际操持校务的是司业张浚;明春正月这第一批军官生就毕业了,张浚是升任祭酒还是放去北征行营历练一二?——张浚虽有军略,却缺了带兵经验,难免不足。

    这两年洛阳、陈留、毫宿边境南北两军的小规模流血冲突一直不断,可谓磨练人的地方——军官生毕业的前半年便在边境实习;张浚去历练个一两年回军校便大不同。

    张浚若去,军校便需另选得力之人掌理。她忖度着调江陵水师都统制刘子羽任司业之职,又想灾事已平,可以重新考虑长江水师调训海外的事宜,在江上呆久了,别养出帮太平兵。

    她这般忖度着,便听可秀说:“刘一止迁荆湖南路转运使,仍兼潭州军政事。”

    “哦。”卫希颜没有吃惊,虽然这短短的一句意味着一路漕司的变迁,有人升,自然有人降;她啜了口茶笑说:“这般布置,可是为荆南路铺好兴教育的路子了。”

    潭州是荆湖南路的路治地,刘一止以转运使兼知潭州,便有利于将潭州的兴学经验扩大到整个荆南路。石鼓书院、南岳书院、清献书院、东莱书院、湘西书院、醴陵书院,这些都是荆南知名的书院,有的是私学有的已变成官学,但无论是私还是官,这些书院的存在为荆南路的兴学确保了师资的充足和教学的水准,唯一缺的便是朝廷的财政支持。

    232、蒙养之学 ...

    卫希颜问她:“荆湖路的税赋地方也留五成?”

    名可秀微微摇头,“年初刘一止上折时,逢两淮大旱未解,整个荆湖路要像潭州那般只上纳五成税赋,这事有些难办……最终,在原来的两成上加了一成。”

    她端起茶汤抿了口,微微坐直身,继续说道:“这多出的一成仍是用于学政,除了州学、县学外,潭州、衡州、岳州、湘州这些地方还应设小学,并资助县乡开办蒙学,蒙学的教本由官府免费颁发,蒙学的老师尤为重要——学塾老师的现状堪忧。”

    她手指摩挲着翠叠梅花盏的花瓣,“……我寻思,你以前说的师范官学应有可为,不过,眼下建学尚力有未逮,但在州学中立个教谕科,却是可行的。”

    卫希颜一骨碌坐直,连声道:“不错,不错,虽说这些学生读书都是以孝科举做官为目的,但这科举就好比十万大军过独木桥,过桥的总归是少数,那些不中的便可择优选录进教谕科,考校合格的官府发给‘教谕证’……从蒙学教谕往上可升小学教谕、县学教谕、州学教授,最高至太学博士——这亦是为官的一条出路,肯定有大把的落第举子争抢着去……”

    她思路一起,滔滔不绝,名可秀含笑听着,眼底欣然悦色,还有甚么比两心相知更让人欢喜庆幸呢!

    作者有话要说:说明:《三字经》的部分内容借鉴了文化部编的《新三字经》。

    顺便叨一句,宋代女子嫁人后,并不冠夫姓,譬如王安石的妻子姓吴,称为吴夫人,而不是王夫人。

    话说,这一章也是存稿箱君发。

    233

    233、彪炳史册 ...

    建炎四年八月,一支庞大的海船队伍从杭州湾驶入盐官县的钱塘江口。

    二百多艘楼船以雁翅形沿钱塘江迤逦而上,前后连绵十里,桅樯耸立,千帆云集,浩浩之势蔚为壮观。

    “……到了,到了!”

    “能看见京城了!……”

    雁翅队前方一艘巍巍嵯峨的神舟巨船上,五六十名身着大宋官服的文武官员遥望临安方向,人人神情激动,有几名年轻的官员甚至情不自禁地扬臂欢呼起来。

    站在最前面的两名文官身着浅绯官服,左首文官年约四旬,面相和煦,留着优雅的三绺文士须,此人正是出使海外的大宋使节邵溥,字泽民。

    “去国两载,终归矣!”他眼角微有湿润,朝着京城方向遥遥拱手,“陛下,臣等归矣!”

    站在他右侧的文官面貌方正不苟言笑,乃副使刘子翼,字彦德,他颌下

    分卷阅读572

    -

章节目录

凰涅天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君朝西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君朝西并收藏凰涅天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