凰涅天下 作者:君朝西

    分卷阅读394

    “范大人是儒学名士,品性高洁,常言‘民不知礼,吾当教化之’,您说这些商人精狡,何不好好教之,这般野蛮拒之于堂外,似非圣人之道啊!”

    “宋大人你这是本末倒置。为官者当先有德,岂可为官后再修德?”

    ……

    朝堂上一片吵嚷。

    赵构皱了皱眉头,这道诏命下去后反对之声一直不断,先是台谏,其后又有杨时、罗从彦的奏书,朝中胡安国、范冲等人更是隔三岔五上言,皇帝也不由有些犹疑动摇。

    然,丁起的态度坚决,以有赵鼎、宋之意、叶梦得等朝官的支持,赵构仅微微动摇了一下,又沉稳坚定下去。

    ***

    和儒生、商人们相比,方技之士和匠户的应诏就不那么积极。

    他们比不得读书人,有着读书为上品的优越心态;也比不得商人,因逐利而生出冒险胆色;他们以祖辈相传的技艺为生,或许掌握着一门家传绝技,却被世俗压在底层,习惯了官府的劳役压榨——到朝中跟那些读书人一起做官,这岂是他们这等卑微之人能想的?

    在这种自甘卑微的心态下,虽说朝廷的诏令广为宣传,既有报纸登载,又有官府张贴,还有州府的官伎街市歌舞吟唱,将朝廷的诏令几乎宣扬得大街小巷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真正相信、并敢赴京去报考的匠人却寥寥无几,十三路统共下来也不过几百来人,远远逊于士子和商人的热情。

    但匠人们仅是这股制考大潮中的一朵浪花而已,他们的犹疑影响不了奔涌向前的大势。

    建炎二年正月,赶赴礼部报考的应诏人员已达八千余人。

    正月一过,到得三月十日截止报名时,报考的总人数已达二万七千五百余人,几乎赶得上武举的兴盛了。

    上万的士子商人和方技隐士云集在京城,甚至有广州、泉州定居的蕃人也落户籍为大宋国民前来应考,临安盛况一时空前。

    ***

    “天下人才尽入我朝呀!”

    礼部侍郎周紫芝对此极为自得。

    但这般盛况,却引发了儒林更深的忧虑和更强的反对声浪。

    给事中胡安国再度上表,道:“朝廷取士,士农工商杂糅,将恐道德治下,君子之政远矣!”

    范冲、朱震联袂频繁入宫进谏,以致赵构一听得内侍通传“范、朱二人觐见”,就有些头痛想躲开。

    三月十五、十六,杨时、罗从彦先后在《福建日报》发表文章,指责朝廷滥开杂学、允商籍技户同列科考,对官场的贪腐积弊如火上浇油,更将积重难返,云云……

    这是儒学大家首次通过报纸公开反对朝廷的制举改革。这可私底下的信件劝谏和朝堂上的争议不同,影响面更广更巨。

    十五日夜,宋之意急急入枫阁,名可秀却笑道:“杨龟山和罗豫章的文章,各州都要转载。这火,烧得越旺越好!”

    宋之意皱眉,“宗主,这两位对儒林的影响非同小可……属下担心,广为传扬开去,恐会掀起一股巨大的反对风浪。”

    “风浪再大,也掀不翻大船。”

    名可秀淡淡一笑,“你道那些豪商们是吃素的么?尤其是海商,个个都是风里来浪里去跟天争出来的胆子!老天爷既然落下一张大饼,这些人岂能甘心被人夺走?”

    “咱们坐着看戏便是!”

    作者有话要说:

    因科举的改革涉及到思想的变革、教育的变革和官吏体系的变革,所以青西着墨的相对多一些,不敢几笔带过。

    备注说明:

    1、一赐乐业人:即流入东方的犹太人。

    关于犹太人何时到中国,历史学家考证后有四种说法:一种是周朝来华说,一种说法是汉朝入中国,一种说法是唐朝入中国,一种说法是宋朝入中国。但不管哪种说法,宋朝时已有了犹太人,被称为一赐乐业人。

    关于犹太人的叫法,是6世纪才有。至于在中国传开,大概是17世纪时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华后带来的。

    2、关于宋朝的奴婢:

    宋朝律令不允许蓄奴。平民因不得已卖身为奴的,最多满十年,主人家必须回复其平民身份。没有一朝为奴,终身为奴的说法——话说比明清的奴隶可是幸福多了。

    至于将平民掳去贩卖为奴隶的,从法律上来讲,那是违法的行为。

    因为奴婢少,所以宋人多是雇佣仆役,这和奴婢是不同的,有着自由民的身份。

    宋朝也很少有官奴,因对士大夫很少实行抄家,所以没有家眷充为官奴或官妓的做法,到得南宋时,基本上已没了官奴。所谓官妓,并不是官员充为妓的家眷,而是不纳税的妓即为官妓。

    笔椽论战

    三月下旬之后,京城临安接连下了四、五日的暴雨。

    雨水将城外西湖的湖水都冲高了一层儿,但并未引起水害。

    神宗熙宁年间,那位因反对新法被贬杭州的苏东坡,曾雇二十万人力疏浚西湖和城内外各条河渠,历时半年成,在三十年后依然遗泽杭人。

    到徽宗宣和年间时,丁起出知杭州,依靠名花流的财力暗中支持,将西湖和城内外的河道又重新疏浚贯通一番,不惧洪雨。

    靖康元年末,北方因金兵入侵的战乱,大量流民南下涌入杭州,丁起按名可秀的授意以工代赈,雇流民将杭城内的各条街巷均以青砖铺彻地面,两侧并留排水沟,使雨水各入河道。

    经过这番前后的河道疏浚以及城道规划修整后,杭城不惧雨天,城内非但不会因雨水而泥泞不堪,反而大雨将青砖街巷冲洗得一片干净,爽心悦目。

    丁起这道善政破天荒赢得了杭城官员士绅和贩夫小民各个阶层的一致赞好,其中商人和走街串巷的小贩们获益更是良多,杭商们为此还赠了块“德泽武林”的金字牌匾一路鼓乐吹打着送到州府衙门。

    是以,这座旧称武林的临安京城因丁相公昔日的这份德政,虽然暴雨一连下了四、五天,但市面繁华却并未受到太大影响。虽说街市上的人流因暴雨不现熙熙攘攘,但酒肆茶坊和瓦子勾栏等地却是热闹得紧。

    再过十天就是大考之日,这阵子报纸上为科考争得厉害,赴京的考生们难免心头惴惴。谁都在房里坐不住,有钱的雇马车,没钱的坐牛车,都扯着身子往人多的地儿凑堆,议论揣测报上的那些争论会不会影响朝廷先前颁布的制举诏令?

    分卷阅读394

    -

章节目录

凰涅天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君朝西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君朝西并收藏凰涅天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