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希娜担忧的话,哈罗德笑着说道:“希娜姐姐,你说的对,我就是一个学生,国家大事,不是我能够搀和得了的。”
希娜说道:“那就好。唐朝和阿拉伯人发生冲突,长安的人可能会对阿拉伯人有看法,你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惹上不必要的麻烦。
你在学校,有没有人对你有看法?”
哈罗德说道:“没有,我在学校里和同学们相处的都很好,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哈罗德在学校里表现很低调,对同学们都很好,大家对他的印象很好。
希娜说道:“时间不早了,你该去上学了,我送你出去。”
希娜和哈罗德向东宫外面走,正好遇到了从承晖殿回来的李愔。
“姐夫好。”哈罗德行礼说道。
“哦,是哈罗德啊,在学校还好吗?”李愔问道。
“很好,谢谢姐夫了。”哈罗德说道。
李愔说道:“最近,你来得很少啊,下次来,和姐夫一起吃顿饭。”
哈罗德说道:“好。姐夫,我上学去了。”
望着哈罗德消失的背影,李愔笑着摇摇头,走进了到自己的书房。
这天下午,李愔没有去太极殿,而是将自己关在书房里,仔细地将整个事件,又过滤了一遍,确定没有什么疏漏,拿起笔起草了一份文件。
这份文件他思考了整整一个下午,终于写完了,他派人叫来了杜荷,对他说道:“这封信,你派出得力人员,秘密送到李靖手中。”
陇右道唐军总部。
吐蕃战事胶着,李靖也开始调整战术。他经过总结,认为在吐蕃,采取大兵团作战,在复杂的地形条件下,难以取得重大战果。
吐蕃的城池不多,吐蕃人大部分分散在崇山峻岭之中,他们分成小股部队,采取游击战术,让唐军屡屡吃亏。
唐军出动大队人马,却抓不住对方的主力,唐军兵力薄弱的地方,却屡屡遭到袭击。
李靖决定大军稳步推进,依靠兵力的优势,采用大兵团平行推进的战术,不给吐蕃人分割包围的机会,逐个攻占其军事要点和经济重镇,逐步破坏其战争潜力。
在大军所占领的地区,派出有力部队,进行分区清剿,强化治安。
这天,他正在召开军事会议,向高级将领们布置唐军的新战术。
正在这时,飞虎军的信使到了,递交给了他皇上的来信。
在以往,唐军前线和后方的往来信件,一般是由总参谋部通讯部门负责传递的。皇上派飞虎军的人请来送信,表示了这封信的重要性和秘密程度。
看完李愔的来信,李靖深深的表示叹服!
他也写了回信,他对飞虎军的信使说道:“请转告皇上,臣已经领悟了他的意图,这出戏,臣一定会唱好的。”
长安城。
一个消息传的沸沸扬扬的——吐蕃战事不顺利,唐军西路大军侯君集部,已经被迫退过怒江以东地区。其它方向的战事也未取得进展。
早朝,太极殿。
今天是一次大朝会,在长安城的五品以上官员全部参加。
朝会的主要议题,是讨论吐蕃的战事,以及波斯的局势。
朝堂上议论纷纷,大臣各抒己见,最终形成了两种主要意见。
第一种意见是,放弃波斯,全力打赢吐蕃战争。
第二种意见是,既要打赢吐蕃战争,也要保证波斯不被阿拉伯人吞并。
这两种意见都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要继续增兵。
尉迟恭代表军方发言,他说道:“皇上,吐蕃前线的唐军,虽然有百万之多,可是吐蕃人能够调动参战的人马也不下百万。
而且吐蕃人占着地利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要想顺利打赢吐蕃战争,不是件容易事情。
为了尽快结束吐蕃战争,臣建议,对吐蕃大举增兵。
波斯的重要性,也是毋庸置疑的。它关系到朝廷是否能够保住西域。
现在,波斯内部出现叛乱,阿拉伯人虎视眈眈,朝廷应该派出大军进行防范。
臣建议,在全国范围内,至少再征召一百万人从军,完成上述的任务。”
魏征站出来说道:“皇上,臣认为不可。我大唐虽然现在人口已经达到3000多万人,但是,大部分是这些年的新增人口。
这些新增人口,一部分是近十年来新出生的人口,他们还没有长大成人。
另外的新增人口,是朝廷这些年来拓土开疆,新纳入的臣民。他们还没有完全融入大唐,甚至可以说,他们还是不安定的因素。
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再征召大批百姓入伍,将会全面影响国内的建设。
因此,臣建议,可以适当的征兵,但是应该控制在30万人以内。”
高静明出来说道:“皇上,臣赞成魏大人的意见。
支撑吐蕃战争前线,以及现有的在波斯的人员,还有国内的正常开支,国库压力极大。如果再大规模的征招,朝廷的财力将难以支撑。
因此,魏大人人所说的数目,臣认为还是可以接受,因此不能超过这个范围。”
尉迟恭说道:“这怎么行?这么点儿人马上送上去,起不到什么作用。”
大臣们对这两种意见议论纷纷,最终,赞同魏征的意见的人,占了大多数。
尉迟恭说道:“皇上,这样不行啊,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
臣建议,朝廷咬着牙坚持一下,一定要再征召百万以上的大军,参与这两个方向的增兵。
至于朝廷财力不足,臣愿意捐出一年的俸禄支援朝廷。”
朝堂上经过了这么多年换血,现在的大臣们,大部分都是真心拥护朝廷的,朝堂上的风气很正。尉迟恭的表态,引起了大臣们的响应。
大臣们纷纷表态,要向尉迟恭学习。
李旦代表工业部,霍强代表商业部,也表态要号召工商业,对朝廷捐款捐物。
李愔深受感动,他说道:“大唐在危难的时刻,有你们这样忠心耿耿的臣子,是大唐的福分。
朕考虑再三,认为这件事情,魏征的意见,还是可行的。
朕的意见是,朝廷的对外战争,不应该耗尽朝廷的财力,影响正常的国内经济建设。
根据大唐的国力状况,朕决定,临时征召30万人入伍。
从国内的驻军中,再抽调30万人,从武警部队中,抽调50万人,
这三部分人,一共110万人,40万人派往吐蕃,和70万人派往,波斯前线,
这样算下来,朝廷只是只增加额外增加了30万人的负担,对于朝廷财政来说压力不大。”
魏征等人都表示赞成。
尉迟恭忧虑的说道:“皇上,这样的话,整个大唐国内的野战军,只剩下不到10万人,武警部队也只有20万人。
偌大个国家,一旦发生动乱,将如何处置?”
希娜说道:“那就好。唐朝和阿拉伯人发生冲突,长安的人可能会对阿拉伯人有看法,你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惹上不必要的麻烦。
你在学校,有没有人对你有看法?”
哈罗德说道:“没有,我在学校里和同学们相处的都很好,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哈罗德在学校里表现很低调,对同学们都很好,大家对他的印象很好。
希娜说道:“时间不早了,你该去上学了,我送你出去。”
希娜和哈罗德向东宫外面走,正好遇到了从承晖殿回来的李愔。
“姐夫好。”哈罗德行礼说道。
“哦,是哈罗德啊,在学校还好吗?”李愔问道。
“很好,谢谢姐夫了。”哈罗德说道。
李愔说道:“最近,你来得很少啊,下次来,和姐夫一起吃顿饭。”
哈罗德说道:“好。姐夫,我上学去了。”
望着哈罗德消失的背影,李愔笑着摇摇头,走进了到自己的书房。
这天下午,李愔没有去太极殿,而是将自己关在书房里,仔细地将整个事件,又过滤了一遍,确定没有什么疏漏,拿起笔起草了一份文件。
这份文件他思考了整整一个下午,终于写完了,他派人叫来了杜荷,对他说道:“这封信,你派出得力人员,秘密送到李靖手中。”
陇右道唐军总部。
吐蕃战事胶着,李靖也开始调整战术。他经过总结,认为在吐蕃,采取大兵团作战,在复杂的地形条件下,难以取得重大战果。
吐蕃的城池不多,吐蕃人大部分分散在崇山峻岭之中,他们分成小股部队,采取游击战术,让唐军屡屡吃亏。
唐军出动大队人马,却抓不住对方的主力,唐军兵力薄弱的地方,却屡屡遭到袭击。
李靖决定大军稳步推进,依靠兵力的优势,采用大兵团平行推进的战术,不给吐蕃人分割包围的机会,逐个攻占其军事要点和经济重镇,逐步破坏其战争潜力。
在大军所占领的地区,派出有力部队,进行分区清剿,强化治安。
这天,他正在召开军事会议,向高级将领们布置唐军的新战术。
正在这时,飞虎军的信使到了,递交给了他皇上的来信。
在以往,唐军前线和后方的往来信件,一般是由总参谋部通讯部门负责传递的。皇上派飞虎军的人请来送信,表示了这封信的重要性和秘密程度。
看完李愔的来信,李靖深深的表示叹服!
他也写了回信,他对飞虎军的信使说道:“请转告皇上,臣已经领悟了他的意图,这出戏,臣一定会唱好的。”
长安城。
一个消息传的沸沸扬扬的——吐蕃战事不顺利,唐军西路大军侯君集部,已经被迫退过怒江以东地区。其它方向的战事也未取得进展。
早朝,太极殿。
今天是一次大朝会,在长安城的五品以上官员全部参加。
朝会的主要议题,是讨论吐蕃的战事,以及波斯的局势。
朝堂上议论纷纷,大臣各抒己见,最终形成了两种主要意见。
第一种意见是,放弃波斯,全力打赢吐蕃战争。
第二种意见是,既要打赢吐蕃战争,也要保证波斯不被阿拉伯人吞并。
这两种意见都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要继续增兵。
尉迟恭代表军方发言,他说道:“皇上,吐蕃前线的唐军,虽然有百万之多,可是吐蕃人能够调动参战的人马也不下百万。
而且吐蕃人占着地利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要想顺利打赢吐蕃战争,不是件容易事情。
为了尽快结束吐蕃战争,臣建议,对吐蕃大举增兵。
波斯的重要性,也是毋庸置疑的。它关系到朝廷是否能够保住西域。
现在,波斯内部出现叛乱,阿拉伯人虎视眈眈,朝廷应该派出大军进行防范。
臣建议,在全国范围内,至少再征召一百万人从军,完成上述的任务。”
魏征站出来说道:“皇上,臣认为不可。我大唐虽然现在人口已经达到3000多万人,但是,大部分是这些年的新增人口。
这些新增人口,一部分是近十年来新出生的人口,他们还没有长大成人。
另外的新增人口,是朝廷这些年来拓土开疆,新纳入的臣民。他们还没有完全融入大唐,甚至可以说,他们还是不安定的因素。
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再征召大批百姓入伍,将会全面影响国内的建设。
因此,臣建议,可以适当的征兵,但是应该控制在30万人以内。”
高静明出来说道:“皇上,臣赞成魏大人的意见。
支撑吐蕃战争前线,以及现有的在波斯的人员,还有国内的正常开支,国库压力极大。如果再大规模的征招,朝廷的财力将难以支撑。
因此,魏大人人所说的数目,臣认为还是可以接受,因此不能超过这个范围。”
尉迟恭说道:“这怎么行?这么点儿人马上送上去,起不到什么作用。”
大臣们对这两种意见议论纷纷,最终,赞同魏征的意见的人,占了大多数。
尉迟恭说道:“皇上,这样不行啊,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
臣建议,朝廷咬着牙坚持一下,一定要再征召百万以上的大军,参与这两个方向的增兵。
至于朝廷财力不足,臣愿意捐出一年的俸禄支援朝廷。”
朝堂上经过了这么多年换血,现在的大臣们,大部分都是真心拥护朝廷的,朝堂上的风气很正。尉迟恭的表态,引起了大臣们的响应。
大臣们纷纷表态,要向尉迟恭学习。
李旦代表工业部,霍强代表商业部,也表态要号召工商业,对朝廷捐款捐物。
李愔深受感动,他说道:“大唐在危难的时刻,有你们这样忠心耿耿的臣子,是大唐的福分。
朕考虑再三,认为这件事情,魏征的意见,还是可行的。
朕的意见是,朝廷的对外战争,不应该耗尽朝廷的财力,影响正常的国内经济建设。
根据大唐的国力状况,朕决定,临时征召30万人入伍。
从国内的驻军中,再抽调30万人,从武警部队中,抽调50万人,
这三部分人,一共110万人,40万人派往吐蕃,和70万人派往,波斯前线,
这样算下来,朝廷只是只增加额外增加了30万人的负担,对于朝廷财政来说压力不大。”
魏征等人都表示赞成。
尉迟恭忧虑的说道:“皇上,这样的话,整个大唐国内的野战军,只剩下不到10万人,武警部队也只有20万人。
偌大个国家,一旦发生动乱,将如何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