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今日上奏,除了还要继续新增两名妃嫔之外,另外一件事就是新增官员的事情,按照两汉时期的规则,朝廷选用官员,是依靠察举制。
    所谓察举制,就是通过举荐向朝廷推荐人才。
    当然并非只要有人举荐,你就能马上走马上任去做官。
    汉武帝时,察举是走上仕途的主要通道,通过举荐,然后再通过朝廷的考核就可以获得朝廷的任免,去做官。
    不过两汉时期,察举制是有人数限制的。
    到了东汉和帝时,举孝廉为了公平起见,各郡人口每满二十万,可举孝廉一人,人口满四十万,可举孝廉俩人,以此类推。
    当然也有对于边郡或者少数民族地区,有宽优政策,如满十万人口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人口,两年举荐一人,五万人口以下的郡国,三年可举一人。
    这个政策,一直延续到刘禅所在的大汉。
    如今大汉初得关中,急需补充一些官员,所以这徐庶刚上任不久,就开始琢磨这事儿,今儿的第二件事,就是举孝廉选官。
    “徐爱卿!”刘禅将奏折放于御案之上,故作疑惑的问道:“通过察举选录官员的方式,真的合理乎?”
    ???
    徐庶闻言一愣,察举制已经施行四百余年,无论是西汉还是东汉,选择官员都是通过这种方法。
    陛下怎会问是否合理?
    “陛下!”
    徐庶正想说话,可是刘禅却摇了摇头:“朕以为这察举制,并不能察举到天下贤士,只能是一部分人的特权,这并不合理。”
    “普通百姓当中,难道就没有有能力之人?”刘禅故意问道:“他们又由何人去察举他们呢?”
    “陛下!”徐庶若有所思后,道:“察举制,已施行四百余年。”
    “嗯,朕知道。”刘禅笑道:“爱卿可知,时代在变,有些制度也不能停滞不前,停滞不前,就会使人落后。”
    徐庶顿时愣住。
    陛下说的是什么话。
    微臣怎么有些听不懂。
    徐庶的疑惑,刘禅知道他应该是没有听懂,毕竟这是后世的话术,于是笑着又道:“徐爱卿,朕有一法,可使天下有才之人,尽归朝廷所用。”
    “哦???”
    “但请陛下明言。”
    徐庶有些惊讶,让天下有才之人,尽归朝廷所用。
    如果真有这样的好办法,对于眼下的大汉,自然是极好的事情。
    “科举制!”
    刘禅随口便道,这是从隋唐开始,一直持续到晚清,历朝历代的官员选拔制度,科举制相比于察举制,自然是更加公平一些。
    因为即便是平民百姓,只要努力,也是可以进入仕途,为国出力的。
    “陛下!”
    “何为科举制?”
    徐庶急忙问道,这个词汇他可是第一回听说。
    “科举制。”刘禅随后滔滔不绝的说道:“科举制就是不再需要举荐,人人都可以通过考试,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我们可以设置为县试、郡试、最后是殿试,然后分设不同的科目,对参考学子进行考核。”
    “想做文官,可参加文科考试,想要做武将,可参加武科考试。”
    “最后根据考核的名次,分为状元、榜眼、探花等等”
    说道最后,刘禅笑道:“如果科举制得以实施,从此以后我大汉就不在缺乏文臣武将,会有源源不断的人才输入朝廷,”说着他顿了一下,补充说道:“如此平民百姓,也可以通过读书学习,然后走上仕途,给底层百姓,一个晋升的通道。”
    刘禅虽然说得很热闹,但是却还是有些担心。
    担心这事儿不会被徐庶认可。
    毕竟推行科举制,这会严重的破坏世家大族的地位,因为在此之前的察举制度,那是世家大族的权利。
    如果真的推行科举制,底层百姓也能走上仕途,这就将原来世家大族的权利给削弱,徐庶会同意吗?
    “陛下!”徐庶却是有些激动的道:“用科举制选拔官员,比起察举制,更加公平,而且选材面也将会被扩大。”只是他说着说着,却又道:“不过陛下的人人皆可参加科举,微臣以为不妥。”
    “哦???”
    “爱卿以为,那里不妥?”
    徐庶认可科举制度,却不认可人人皆可参加科举。
    莫不是只允许世家大族参考?
    若是如此,这科举考试,还有必要吗?
    “微臣以为;”徐庶说道:“应是除工商者,人人皆可参考,凡做工者,经商者,不得参加科举考试。”
    唉——
    重农抑商。
    听徐庶说完,刘禅却也是点头道:“爱卿所言极是,除工商者,人人皆可参考。”
    封建时代,一直都是重农抑商。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因为经商者,做工者,他们很容易收获财富,当他们获得了财富,心思也就多了,对于统治者来说,却没那么好管理了。
    “陛下英明!”
    得到刘禅的肯定,徐庶当即表示:“微臣下去便与丞相商议,用科举制度替换察举制选拔官员。”
    “好!”
    “朕等着爱卿的好消息。”
    刘禅很满意,这科举制度,他也早就在琢磨。
    只是一直以来,大汉的朝政在丞相的治理下,安稳平顺,而且这两年大汉又在关中战事不断,他也不想给丞相添乱。
    现在徐庶来了。
    相比较起来,徐庶的思维更加开阔,而丞相相对保守严谨。
    看着徐庶离开,刘禅长舒一口气。
    “大汉提速从朕开始。”
    “曹叡、孙权?”
    “你俩就再扑腾扑腾吧。”
    说着话,他也觉得有些累了,昨晚一个人睡在宣室殿,又不断琢磨曹绫行刺之事,他根本就没怎么睡,一早起来,又与徐庶折腾了这么久。
    还有就是,他有些担心后宫。
    毕竟现在的后宫,可是有三个女人。
    张鸳还带着娃,他有此不放心。
    于是稍作整理,就朝椒房殿去了。
    椒房殿——
    刘禅进来的时候,曹绫与王元姬已经离开,张鸳正在屋里哄小金豆说话。
    此时小金豆已经半岁多,她好像听得懂母亲的话一般,不时咿咿呀呀,手舞足蹈回应。
    就在说话间,却看见刘禅从外面进来。
    “咦,陛下您怎么回来了!”
    “小金豆,快看看,父皇回来了。”
    至从生了小金豆,每次刘禅回宫,张鸳就不用在忙着行礼什么的,这是刘禅特别要求的。
    此时看见刘禅回来,她一边待轻轻摇晃着摇篮,一边向刘禅打着招呼:“陛下怎么不在元姬妹妹那里,多待一会儿。”
    ......
    ......

章节目录

穿越三国:这个阿斗不用扶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酸汤折耳根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酸汤折耳根并收藏穿越三国:这个阿斗不用扶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