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刚好听到韩元和慕容玉伽在谈论,故而没有出来打扰。
    “怎么如此客气?”
    “来,到这里来坐。”
    韩元蹙眉,向她招招手说道。
    高漱玉又欠个身,来到韩元旁边的凳子准备坐下。
    不过她还没坐下,韩元就拍拍自己的大腿道:“到这里坐。”
    “啊?坐夫君的大腿?”
    高漱玉有些诧异,俏脸不由自主变得绯红。
    “不敢坐?”
    韩元眉头皱得更深。
    “不,不是,只是......”
    高漱玉连连摆手,话还没说完,就被韩元拉住玉手。
    随即啪的一声,高漱玉的翘臀迎来一道响亮的拍到声,然后被拉到韩元的大腿上坐下。
    “夫君,你怎么打人家的屁屁?”
    高漱玉身体发软,自然而然的靠在韩元的身上。
    这是她住进韩府的第二天,心中难免还有些陌生以及不适应。
    而且韩元刚才提到的三妻,让她想到自己的尴尬地位问题。
    但韩元的这一巴掌,仿佛将所有的不适应都拍散,心中的所有不满也都消散。
    “你是我妻,这是你家,我是你夫君。”
    “以后面对我和在这个家里,都不要那么客气,做自己就行,知道了吗?”
    韩元略带责怪的语气说道。
    同时,大手还顺着衣服伸进去,紧紧抓住柔软的地方。
    “知...知道啦。”
    “快......快放手啦,被看到就不好啦。”
    高漱玉芳心如小鹿在颤。
    同时还担心的看着四周,生怕长乐公主等人突然出来撞见两人这样的姿势。
    她暗骂夫君坏人,却身体发软的享受着韩元的爱抚。
    韩元点点头,大手却没有收回。
    他觉得情侣之间最能增进感情的,永远都是肌肤之亲。
    高漱玉从刚才的拘谨,变成现在娇滴滴的模样就是最好的证明。
    好好享受一番手瘾后,韩元放开高漱玉。
    他有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去做。
    韩元出门。
    期间去了趟房府,邀请房玄龄一同出发吏部。
    这一次,趁着长孙无忌被罚面壁思过,韩元有大动作要搞。
    科举改革!
    科举制度是在隋朝的时候创立的。
    唐代科举考试每年春天在京师长安的尚书省举行,简称“省试”。
    唐朝前期,掌管科举由尚书省吏部负责。
    玄宗开元年间才改由礼部负责,此后历朝相沿不变。
    也就是说现在贞观八年,科举还是由吏部掌控的。
    唐朝的科举有常科和制科之分。
    常科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六大科......
    韩元不否认科举制度的产生积极作用。
    但它存在的消极作用同样不少。
    第一点,科举制度是文化专制的手段,使思想僵化,脱离实际,影响文化的发展。
    第二点,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儒家几部经典、诗赋、考试方法又注重死记硬背。
    此时考试内容都以《四书》《五经》为主,假若不通经典,不可能被录取。
    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就重文辞少实学、重记诵不求义理、充满教条主义、恶心主义。
    总结而言,科举制度限制了人的智力,阻碍了科学的进步,压抑了人的思想,使人脱离现实和生产,只顾读死书,写空话。
    韩元当时穿越过来,安心做小财主而没有任何想过考取功名的念头,以上就是原因之一。
    现在他的身份已经今非昔比。
    整个大唐能够制衡他的人凤毛麟角。
    拥有二十一世纪的眼界,自然得改一改科举制度。
    从科举开始改革,以后他想要的蒸汽时代、信息时代等等都会快速到来。
    故而韩元要去吏部先看看情况,开个刀,杀几个冥顽不灵的人,改一改这个世界的科举制度。
    他和房玄龄的到来,吏部上下都吓得喘不过气来,以为韩元要借机清算吏部。
    毕竟身为吏部尚书长孙无忌被韩元罚一个月面壁思过,吏部上下难免人心惶惶。
    “拜...拜见汉王殿下。”
    “拜见房相。”
    吏部一众高层十多人都出来迎接两人。
    他们神色不一,有对韩元无比恐惧,也有对韩元无比怨恨。
    “随便坐,不用拘谨。”
    韩元摆摆手,自然而然地往主座位的方向而去。
    那个位置,是长孙无忌开会期间坐的,现在归韩元所有。
    而在场的吏部一众,全都没有任何想要开口阻止的意思,甚至还有种松了口气的感觉。
    毕竟看韩元的样子,不是来找茬的,而像是有什么事要处理。
    “谢汉王殿下。”
    吏部一众纷纷行礼,各自找到地方坐。
    这其实就是一个会议室,每个位置都是按照职位来坐的。
    故而很快就正襟危坐地坐好等待韩元开会。
    “今年的科举,是不是已经结束?”
    韩元沉声开口。
    唐朝的“省试”大概是二月份的时候开始的。
    如今将近四月份,估计早就已经结束。
    “回汉王殿下,省试在上个月已经完成,获取功名的读书人也已经安排好他们在相应的职位做事。”
    吏部侍郎崔望春恭敬起身向韩元禀报。
    他低头的时候心中想着是不是韩元对科举不满?
    但是这次科举,却是历年来参加人数最多的。
    这多亏于天下书局新纸的出现,使得读书人多了很多。
    不过获得功名的人数,却和往常的差不多,出身也差不多......
    “把名单拿来给本王看看。”
    韩元想了想说道。
    天下读书人,多数来自五姓七望还有其他望族。
    如今他的新纸横空出世,考得功名的是否有什么发生变化呢?
    崔望春有点傻眼,不过他快速地让一名高层下去把名单资料取来。
    韩元接过录取名单,一眼所看,多数是李、崔、郑、杨、卢等等姓氏。
    这一看,就知道考到功名的多数就是那些大族。
    这也正常,毕竟人家先天条件好。
    普通百姓靠自己想要出人头地,还是很难。
    这里面想来也是有猫腻,官官相护的猫腻。
    呵呵,不过这事暂时先放下一边,现在要的是科举改革。
    “本王今日过来,主要想说本王对科举的不满意,想要做出一些改变。”
    韩元沉声说道。
    “改变科举?”
    “汉王殿下,此事事关重大,不请陛下以及长孙大人等三省六部大臣前来一起商议吗?”
    崔望春立即惊呼出声。
    现在在吏部,可以说他就是一把手。
    故而韩元提出对科举的不满之后,立即第一个提出意见。
    科举这项措施是自隋朝创立以来,为朝廷输送了无数的人才。
    是千古大计。

章节目录

我在大唐种土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仇九空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仇九空并收藏我在大唐种土豆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