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天是过年。
    司机柳昊昨晚就回家去了,走前还反复交待:“齐总,若是有事要出车,可打这个电话,我会及时赶过来。”
    齐谷南住在稀土勘探公司大院内的一套公寓内。
    陪伴他的是一位二十八岁的年青女子,叫柳如波。
    是柳昊的堂姐。
    名义上是他的生活助理,其实两人的关系超越了一般的上下级关系。
    齐谷南在济城有老婆孩子,只是他老婆不愿意跟他到南方城市来生活。
    一儿一女也已长大参加了工作。
    头段时间儿子和女儿还打长途电话问他,过年回不回家。
    他说筹办稀土矿的事,可能不回去了。
    让他们照看他们的妈妈。
    老伴也从单位退休拿一份退休工资,生活无忧。
    多年不在一起生活,似乎脑海里也浮现不出她的影子。
    何况他身边还有一个更年轻,更娇嫩的女性呢。
    外面的光照进暖意融融的房间。
    齐谷南睁开眼,把酸麻的胳膊从一头秀发的脑袋下抽了出来。
    侧身翻了个身。
    背后滚烫的一只手搂住了他。
    “今天大过年的,起这么早干嘛,又没有什么事要做。”
    该买的东西都买好了。
    柳如波此时只想单纯地享受这难得的二人时光。
    齐谷南却轻轻推开了他。
    “我要起床喝口水。”
    上了年纪的人体质跟年轻人就是完全不一样,此时他感到口干舌燥,全身一种虚弱无力感。
    女人快速爬了起来倒了一杯温开口递给他。
    “是不早了,我去煮点早餐吃。”
    差不多九点了。
    她洗刷后,走到客厅,发现门缝里塞进了当天的《冈州日报》。
    她捡起报纸,递给刚起床走出房门的齐谷南。
    “这是今天的报纸。”
    她知道老齐有上厕所看报纸的毛病。
    齐谷南如往常一样,在特殊的环境下翻起了报纸。
    咦,他在报纸文艺副栏上,看见一篇报名文学:“红土地上升起的诗星:中学生潘大章的文学之路。”
    瞬时撩起了他的兴趣。
    中学生潘大章,又会写诗又会写小说,这个少年还能拿出几十万资金来入股稀土矿。
    他把文章从头到尾读了一遍。
    写作水平一般,假如不是熟悉潘大章,其他的读者可能读到一半,可能都没兴趣读下去。
    象一个干部在主席台上做报告一样,都是空洞泛味的说辞,读来令人枯燥无味。
    但齐谷南却不一样,他从字里行间了解了潘大章大致的发展轨迹。
    满篇都是恭维之辞,说他文学水平达到了多高的境界。
    有那么高吗?
    他吃了早餐后,还是重看了一遍。
    “今天报刊亭还有开么?”他问柳如波。
    “应该开吧。想买什么报纸?我去买点青菜,顺便帮你买回来?”
    齐谷南把报纸递给她,指着上面说发表潘大章的诗歌和小说的刊物说:“看有没有这几本刊物,有的话就买回来,我欣赏欣赏这年轻人写作的水平到底是怎样的。”
    柳如波对于诗歌不感兴趣,但是对于小说也喜欢看。
    特别是《江山文艺》她也经常买。
    看见文章中说的最近几期的《江山文艺》,她恰好都有。
    “《江山文艺》我都有,这篇《陌生城市》的小说我也一直在看,写得确实不错。”
    她把几本杂志找出来,递到老齐手里。
    “你先看这几本杂志,我再去看书报亭有没有这几本诗刊卖。这个作者是俞督县人?”她看见了文章上的介绍,好奇问。
    小说写打工生涯的,仿佛有一种身临其境的味道。
    “是呀,他就是老董的干孙子,出资办稀土矿的也是他。”
    “老董的干孙,不是吧?他不应该是个中年人吗?”
    柳如波感到不解。
    若是中年人的话,老董收的就是干儿子了。
    “他今年才十六岁。”
    “不可能吧?十六岁写得出那样的小说。”
    “哪样的小说?”
    “你看看就知道了,我去买菜,再去报刊亭看有没有那几本诗集。”
    她出了门,留齐谷南一人在家。
    他开始阅读小说,已发表四期,每期三万多字。
    主人公是个矿工,因为所在钨矿经济效益下滑,半年时间发不出工资。
    允许青年工人停薪留职去外面自谋职业。
    于是青年矿工就去了广东沿海城市。
    事情发生在某个特定的时期。
    齐谷南不禁内心犯嘀咕,他知道近几年钨业系统经济效益非常不错,每年除了上缴税收和利润后,每个矿都有不少的盈余资金。
    钨产品价格也在不断上涨,几个大矿都在搞文化娱乐设施。
    会走到连职工基本工资都发不出的地步么?
    青年工人都停薪留职去了广东打工,以后他们还会返回原单位上班么?
    想象力还是不错。
    之前在矿山一个小矿工的生活场景,跟现实中特别相符。
    各种心理描写,当时的情景很容易让读者代入其中。
    潘大章父亲是矿山的退休工人,他熟悉矿山的环境,以及了解矿工的真实心态,都可以理解。
    可是他才十六岁,有可能连广东都还没去过吧?
    书中描写的服务区乱象,以及到了广东后,汽车站打工人的人生百态。
    在工业园挨家去找工作,进了工厂的,流水线的所有辛酸苦辣,没有亲身经历的人,他能够单凭想象就写得出来么?
    小说主人公的视角,以及遇事件后成熟的思想变法,怎么看怎么象一个饱经沧桑的中年人。
    几个小时过去,柳如波买了几本杂志和一些青菜回来。
    “我特意跑去汽车站门口的那个书报亭,才找到你需要的这几本诗刊,其他几个书报亭都没有。”
    “你看书吧,我去煮饭。”
    齐谷南并没有急着看诗刊,其实他对诗的兴趣也并不是很大。
    但是他是大学高材生,当初在学校时文笔也不错,对于诗歌的好坏还是有一定鉴赏水平的。
    但是刚才坐在椅子上,连续看了几个小时,脖子有点酸,双腿也有些麻木。
    需要活动活动。
    “哇,老齐,今晚有春节联欢晚会,八点开始,有小品、歌曲、歌舞、杂技、魔术、戏曲和相声,肯定非常精彩。”
    柳如波看见电视上正在预告晚上准备进行的春晚节目,嚷嚷着说。
    “那今晚我早点煮晚饭,吃完以后专心看春晚。”
    齐谷南也看了一会电视。
    新闻方面比较吸引他的目光。
    上半年出现的陕省特大洪灾,以及洪灾过后,暴发的蛇灾。
    百姓人心惶惶,各种谣言满天飞。
    他组织全公司员工向灾区捐款捐物,得到了上级通报表扬。
    这一年经历了许多不平凡的事件。
    最后都平安度过了。
    他翻阅几本诗刊上刊登的潘大章诗作。
    不禁让他眼前一亮。
    在平铺的叙述下面,给人以深邃的启发。
    意蕴方面也是与众不同。
    原来诗还可以这样写。
    似乎创造岀了一条不一样的路。
    这年轻人的思想确实不简直。
    齐谷南瞬间被触发了内心那根脆弱的神经,某处纠结的情绪在刹那间得到释放。
    几本诗刊上的潘大章作品,读了一遍后,还是意犹未尽。
    他一个下午都在翻阅着诗刊上的潘大章作品。
    ……
    董卫东家。
    温小芹最早起床,每人蒸了一碗酒酿蛋。
    又把两老人从老凌头处抓来的中药煎好,等他们起床,吃过早餐,休息一会就可以喝。
    见几人还没起床,又把庭院家里面卫生搞了一遍。
    一楼卧室的老两口也早早醒来了,只是因为外面还是很冷。
    就窝在床上不想起床。
    “老董,你听小芹早早都起床了。又煮早餐,又搞卫生的。这孩子真的是世上少有,什么事都安置得妥妥当当的,她一人把保姆和厨师的活全部都干完了。”
    “这两个孩子是上天赐给我们的天使。大章,昨晚在房间写小说,写到二点多才睡。你说这两孩子,才十六岁的年纪,自律性怎么这么强呢。”
    两人在嘀咕着议论。
    不久两人也起床。
    推开门看见庭院内打扫得干干净净,墙头上屋檐上都是一层白雪。
    “呵,又下雪了。瑞雪眺丰年呀。”
    董卫东笑呵呵地对老伴说。
    黄怜香被冷风一吹,浑身一股寒气,不禁打了个哆嗦。
    温小芹笑吟吟地递上一个热哄哄的火笼。
    “奶奶,这火笼是我从俞督特意带过来的,这样天冷的时候,搞来暖手暖身子最好。”
    她起床后掏了煤灰,用木炭生火燃起了煤球。
    家里烧水用煤灶,炒菜煮早餐还是烧柴火。
    她看见昨晚又下了一场不小的雪,天气又冷了许多,于是把两个火笼都加了火炭。
    正要把火笼送到爷爷奶奶卧室,见他们开门走了出来。
    于是把火笼递给奶奶。
    黄怜香心里涌起一股暖意。
    这火笼一般是乡下农妇使用居多,她是学校教授文化人,以前不管天再冷,她也没有去买来用过。
    “奶奶,别看这玩意土气,但是他能够取暖。这又是在家里,又不是在外面,没什么顾忌的。”
    这话说得她没有拒绝的余地。
    董卫东听了都不禁莞尔一笑:“小芹说得对,别只要风度不要温度,快拿着别感冒了。”
    黄怜香连忙接过。
    “我小芹就是懂得体贴人。”
    董卫东自然不敢接火笼,温小芹只好拿了一件厚棉衣,让他穿上。
    刷牙、洗脸。
    温小芹端上面条,每人一碗酒酿蛋。
    这时潘大章也起床,刷牙、洗脸,进餐厅。
    “我说昨晚上外面嗖嗖嗖的声音,原来是下雪了。”
    他知道这几年的冬天下的雪都比较,但仿佛几十年以后,连雪都很少看见了。
    “大章,昨天那么晚才睡,多睡一会也行。年轻人也要保持睡眠充足,白天精神才好。”
    董卫东最近睡眠很好,觉得精神也格外舒爽。
    “是啊,晚上尽量早点睡,不要养成熬夜的习惯。”黄怜香也劝说着。
    “没事的,即使晚上不睡,也不会有什么影响的。”
    关键是晚上写作时灵感来了想停都停不下来。
    晚上几个小时是他写作的最佳时间。
    一个月至少有三万字的交稿指标,所以不能松懈。
    他担心以后参股了稀土矿之后,事情会更多,写作的时间会压缩。
    所以他得争取多存点稿。
    吃过早餐不久,院门口来了两个亲戚。
    在西山钨矿车队当队长的侄子董远平和食品公司当副总的堂妹夫邓亮。
    上次老董请亲戚吃饭,两人都不在家,所以没来。
    回家后家人都相互跟他们说了老董认了一名少年为义孙的事情。
    “也不知道二叔是怎想的,认一个外姓人做义孙,人家恐怕是贪你家产的吧?”
    “他跟短命的晓夏长得一模一样,甚至性格也象,简直就是一对双胞胎。”
    “这年轻人一定很不简单。”
    “你二叔两公婆,对那个少年是宝贝得不得了。况且,他决定的事谁也改变不了。”
    “你可以去找你姑丈谈谈,他上次也没有回来。你姑也是他两人做事欠考虑。”
    …出差回来的邓亮,听了妻子说的这件事,也表示不可思议。
    “二哥两公婆做这件事有欠考虑,他怎么不先征求一下这些亲戚的意见?”
    食品公司老总觉得应该当面问问二哥,到底是什么意思。
    恰好董远平找上门,谈了几句,就决定去董卫东家坐坐。
    两人还提了几样礼物。
    潘大章去开的院门。
    “两位是?”
    他以为是老董公司的下属,利用春节期间特意来拜访老领导的。
    “我是董远平,这个是我姑丈,来看二叔二婶的。”
    潘大章知道他们是老董的亲戚。
    这董远平五大三粗,身材结实,一脸的胳腮胡须。
    眼光只盯着潘大章直看。
    另一个五十多岁老头,头顶一片光亮,神情严肃,板着脸不吭声。
    庭院内黄狗警觉地望着他们两人。
    潘大章示意它不能咬人。
    两人进了客厅,跟老董两人打了招呼。
    温小芹想起一件事,问黄怜香:“奶奶,还没准备好鞭炮吧?要么我跟大章上街去买几串鞭炮回来,今天过年和过了年放。”
    黄怜香:“去就去吧,买了早点回。”
    两人索性走路去。

章节目录

重生1983年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爱喝葡萄酒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爱喝葡萄酒并收藏重生1983年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