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大章忙着招待顾客,介绍产品,售货。
    吴明晓也颇有兴致地去看潘广春他们组装自行车。
    不久,温小蓉抱着小孩,带着杨石头和潘广春的午餐走了下来。
    “大章,你带老师和同学上去吃饭,我们几个看店就行。”
    潘大章跟她说了,刚才经他手卖出了什么货品。
    电饭锅卖出了二十八个,存货还有四十二个。
    “大章,这电饭锅好卖哦,这些货可能明天都卖完了,什么时候再进货回来?”温小蓉也担心地问。
    “今天下午就有三百一十五个电饭锅送过来,不用担心没有货卖。”
    潘大章招呼大家上楼吃饭。
    “吴老师,可以喝一杯么?”
    这个年代的正宗茅台酒也只要十块钱一瓶,十几年后价格开始窜火箭,几百上千直到上万。
    喝的根本不是酒,而是金钱的味道。
    “啤酒、红酒我都不喜欢喝,一般的米烧、甜酒也不过瘾,假如有好酒,喝上一杯也是可以的。”
    吴明晓看潘大章开店卖货,赚的钱是他们这些拿死工资的数倍,甚至十倍。
    也有意试探试探他。
    “吴老师意思就是说,茅台、五粮液、汾酒这些好酒,有的话,他就喝二杯,没有的话喝茶也无所谓。”潘生福补充说。
    “茅台?对,要喝就喝茅台酒,每人都可以喝两杯。你们先上三楼去,我去买几瓶茅台酒就回。”
    茅台酒是国酒,价格由国家定。
    这个时候才十块钱一瓶,不算贵。
    前世白活了几十年,连茅台酒都没有喝过,真是可惜了。
    此时他想可能一般的百货商场还不一定找得到茅台酒。
    不知道邹军舅舅的创富食品公司有没有这款酒。
    正要出门骑车,被吴明晓叫住了。
    “大章,估计你这样去找,恐怕很难找得到茅台酒。我告诉你一个地方,他家名酒名烟,随时都有,而且价格还有优惠。”
    “是什么烟酒店?”
    “他家不开店,不过有个代销点。哦,对了,那个代销点也不是他家的,是他亲戚家的。”
    吴明晓交待说:“你也别问得太详细了,知道有这么个地方有好酒好烟卖就行,其他的别去追究。这些人平民百姓最好不要去招惹。”
    他低声对潘大章说:“就在俞督酒厂大门正对面,门口有一对小石狮子的那家。”
    潘大章心内在想:不是开烟酒店又有好调好烟卖,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某个权贵人物,接收别人送的礼物太多了。
    放在家里自己家消化不了,于是托人帮忙销售换钱。
    这种现象在九几年以后特别普遍。
    许多烟酒店生意特别火爆,干的就是这种名烟名酒搬运工的勾当。
    从有名烟名酒的人家折价把货收回来,高仿卖给买礼物求人办事的顾客。
    还是那瓶酒,还是那条烟,可能都不知道经过了多少个人的手。
    原来这现象早在八十年代初,就已经开始了。
    他骑单车来到俞督酒厂。
    酒厂对面都是一排旧建筑的老房子,青砖绿瓦,走廊上还有圆木柱头。
    果然看见了一个临街店面,门口有一对石狮子,特别显眼。
    一个光头中年男子,拿着一个黄橙橙的水烟枪,在咕噜咕噜抽着烟。
    潘大章看过河田村渡口那个摆渡老头的铜质水烟壶,那玩意几十年后值二百块,有这种可能。
    但现在眼前这个中年光头佬,手里拿的可是金质的水烟壶。
    就是按现在的金价,至少也值一百多块,何况人家这还是一件工艺品。
    此时一个中年妇女坐在一名青年男子的摩托车后座,停在光头男面前。
    手里抱着一个纸箱。
    光头男匆忙从她手里接过纸箱。
    “一条红梅、一条红塔山,三瓶茅台,二瓶五粮液。”中年妇女低声说。
    “明白。”光头把纸箱抱了进去,放到客厅一个货柜上。
    然后取来一叠钱交到妇女手上。
    抬头看见一个年轻人站在门口。
    “后生崽,你有什么事吗?”
    光头一点也不慌张,就算进来几个穿警服的人,他也不会慌张。
    他不偷不抢,不犯法,加上他背后的关系网,谁敢拿他怎么样。
    “我想买酒。”年轻人说。
    “我这里的酒你买不起,你到对面百货店,或者酒厂售货窗口去买吧。”
    骑一辆单车,看样子也不是喝起得名酒的人。
    “我买三瓶茅台,要多少钱一瓶?”潘大章直接指着他后面柜上摆着的茅台酒说。
    “什么?你要买三瓶茅台?”光头舅疑惑了。
    这回看走眼了。
    原来这小子是有钱人家的子女。
    “我这里茅台酒不贵,只卖12块一瓶。”
    且不管他是谁,只要是来买货的,都是他的朋友。
    “我不是买来送礼的,是真正买来喝的。”
    潘大章的话,让光头听了,也感到意外。
    那些送烟送酒过来代销的人,经济条件会不好么?
    可是他们也舍不得喝,舍不得抽,还是把这些好烟好酒送来他这里兑现。
    “看在你买三瓶的份上,每瓶收你十块,共三十块,要就给钱,不要就算了。”光头坚定地说。
    潘大章本来还想跟他砍价到八块的,看光头男口气有点不耐烦的样子。
    于是说:“十块就十块,我就要这三瓶。”
    这年头市场上还没有假货出现。
    他掏出三十元递给了他。
    光头男颇感意外,他开始以为年轻人根本不是真心来买酒的。
    于是心情不悦,脸阴沉了下来。
    现在见他确实是想买,并且钱都掏了。
    脸上顿时阳光灿烂。
    “后生崽原来是真的想买呀,好,我给你包装好。”
    他收了钱,把三瓶酒用纸袋包装好,递到潘大章手里。
    “我这里还有好烟呀,要不要来上一条。”
    “我不抽烟。”
    “以后要好烟好酒都可以来找我。”
    光头男态度恭敬地把年轻人送到门口。
    潘大章考虑到还有几个女生,她们可能不喝白酒,于是他又在一间百货店买了一瓶葡萄酒和几瓶饮料。
    回到五金店住处。
    潘云青几个看完录像也过来了。
    不见肖建庆和谢依婷两个。
    “大概他看见吴老师在这里,怕吴老师批评他,所以就不敢进来了。”潘云青告诉他。
    “那就不理他了。”
    饭桌上摆满了菜。
    温小芹正在招呼大家坐下。
    “好酒来了,大家都可以喝上一杯。”潘大章把酒放到茶几上,拿岀一瓶茅台酒,先给吴老师斟上一杯。
    “吴老师上次在我堂哥婚礼上就想跟你喝杯酒的,但是因为我还要吹哨呐,所以就没找你。今天没有其他事,可以跟你喝一杯。”
    虽然他酒量不算好,但是有这个好酒,怎样也要喝一杯吧。
    黄老师嗔怪道:“看你这个老师是怎样以身作则的,怎么怂恿起学生喝起酒来了。学生是不能喝酒的。”
    吴明晓:“这又不是在学校,少喝一点,别喝醉了就行。”
    潘大章也说:“老师,适当喝点酒对身体健康有好处。”
    他扭开瓶盖,鼻翼间闻见一股奇香。
    整个餐厅都是浓郁的酒香。
    “哇,好香,闻得我都流口水了。”黄水生兴奋得脸都嘲红了。
    在座的恐怕酒量最好的就是他了。
    在家里只喝过米烧、甜酒,那里有机会喝这么高档的好酒。
    “潘老板真大方,舍得买这么高档的好酒给大家喝。”
    许卫军坐在他旁边,看他一付馋样,心内暗骂他没出息。
    “你大水牛喝醉了,是会出洋相的。”
    他来到这里后,看见杨石头两公婆,神情有些不自在。
    他哥许卫华入赘到大屿山村,做了巡山员,几次抓住杨石头砍树,罚了他钱。
    所以杨石头夫妇看见他,联想到他哥哥的做法,心内就堵得慌。
    几次许卫军要搭讪跟他说话,杨石头都避头不理他。
    弄得许卫军很尴尬。
    潘大章给每人杯中都倒了茅台酒。
    “许班长,也喝一杯。”
    许卫军:“酒量不行,就喝三分之一杯吧。”
    潘大章:“我喝一口都会脸红,你酒量总比我强吧?”
    “我也一样,喝一口都会脸红。”
    “那就来半杯。”给他倒了半杯。
    潘云青和潘生福也来上一杯。
    “云青,好象广春酒量也可以,要么辛苦你把这半瓶酒拿下去给他和石头哥喝。”
    潘云青自然不会拒绝。
    还感慨大章叔这个老板真会做人,对员工好,给的工资又高,人家才死心塌地地跟你干。
    潘小香和柳宗英也倒了半杯。
    温小芹也倒了一点。
    只有黄水云只肯喝饮料。
    三瓶酒,潘大章有意留了三分之一瓶。
    录像厅的杜善文兢兢业业,也不能亏待了他。
    虽然有工作走不开,但这酒还是应该留一口给他喝。
    说实话,名酒就是名酒。
    众人喝酒后都夸这酒劲道。
    “你们几个在山明高中,学习成绩怎样?”吴老师开始关心地他们几个在山明高中读书的情况来。
    他知道山明高山每年能够考到大考或大学的很少很少。
    三个年级加起来不会超过十五个。
    除非在年级名列前茅的,才有可能考取学校。
    “吴老师,我们都是混日子过的。”
    潘小香感慨地说:“这农门难跳呀!”
    如今社会上跳农门的捷径,无非就是被招工当工人,或者考取学校,读几年书然后国家负责分配工作。
    她的话让另外几人听了,都有些灰心。
    确实,他们几个虽然在山明读高中,无论是在班级排名,还是年级排名,都有点靠后。
    底子比人家打得差,要赶上人家也是一件很艰难的事。
    “所以你们都放弃了,得过且过了?唉,混三年时间,拿个高中文凭,然后回家种田?”吴明晓犀利地瞪了他们一眼。
    潘大章知道:高中文凭几年后去广东打工就显现出威力了。
    招进工厂的几十个人,大部人都是初中或小学文化程度,其中只有一二个是高中生。
    老板就会想办法把高中生提拔为管工,或者技术人员。
    当然也有例外。
    前世潘云青就是因为读了几年高中,有一张高中文凭。
    去广东打工进了一间木线厂,老板看他多读了几年书,就让他帮助管理车间。
    一年后提拔他当厂长。
    每月拿四五千工资,还是在93年的事。
    普通的工厂员工只拿四五百块钱,他是人家的十倍。
    那两年他回月舟村,成了村里人眼中的能人。
    人们都是潘厂长、潘厂长的叫他。
    许多从小一起长大的小伙伴,都跟他去了广东进厂打工挣钱。
    那一年他也终于迎娶了月舟村小学校长的女儿为妻。
    起了一栋二层楼的土坯房,当年大儿子出生。
    一切都很美好。
    他若不是读了高中能够拥有这些。
    就是潘生福这个泥鳅,即使读了高中,也一直没有离开月舟村半步。
    许卫军也是无奈地说:“吴老师,你说我们几个不混吃等死熬一张文凭,又能怎么样?”
    吴明晓指着温小芹说:“现有的例子就在眼前,温小芹,她刚去俞督中学时成绩排名是年级980名,上次月考,你们知道她成绩提高了多少名么?”
    上次在夏祺村,潘大章跟吴君昭说了温小芹刻苦用功,成绩提升500名之后,他就发现堂弟比以前更用功了。
    只要自己用功,还有二年多时间,何愁没有机会。
    怕就怕自己放弃了,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
    昏昏欲睡,没有一点上进心。
    “上次月考成绩下来,温小芹的年级排名,足足提升了500名,排到年级480名。大家可以问问她,是如何做到的?”
    望着几张熟悉的昔日学生面孔,他觉得还是有责任喝醒他们。
    柳宗英拨拉完碗中的饭,盛了半碗汤。
    “小芹,给我传授传授经验呗,你是如何做到的?”
    温小芹给吴老师和黄老师都盛了饭,也给潘大章盛了一碗饭。
    自己盛了饭,她对其他人说:“饭在电饭锅。”
    坐下后,她慢腾腾地说:“心内设定一个目标,自然你就有努力的方向了,然后想办法去把设定的目标完成就行。”
    这话说得太深奥了。
    众人表示听不懂。
    “小芹,你设定的目标是什么呢?”潘小香问道。
    “我的目标是高三争取跟潘大章进同一个重点尖子班。我跟大家分析呀:他现在是年级35名,要跟他同一个班,我最其码要进入年级前50名才行。”温小芹平静说。
    潘大章笑着说:“你知道现在高三一班是多少人么?他们才40个同学,比其他班少了10个人。我年级前35名还岌岌可危呢。”
    温小芹:“那这样的话,我还要修订我的小目标。”
    “原来潘大章才是你最大的目标。”
    “那么你准备怎样达到你的目标?”
    温小芹:“我把目标实现分作几个阶段,每次月考都做为一次验验阶段,比如我设置第一次月考就进步500名,是因为我本身底子就弱,基础差,在暑假阶段,我用了一点功,把初中基础全部巩固了一篇,去新华书店买了每门课的练习,将初中三年学习的知识都重新温习了一遍。这方法还是大章教我的,你们也知道大章这家伙,以前数学和英语都差得要死,可是这次月考,他数学和英语都考了年级第一。你们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么?”
    她把球踢到了潘大章脚下。
    潘大章见他们目光都投到了自己身上。
    “以前学英语吧,因为老师声音小,我因为身高又坐在最后一排,所以等于根本没学。暑假时间我买了一个录音机,购买了从初一到初三的英语教学磁带,从头跟着录音磁带把英语学了一遍。
    数学也是从初一开始,课文重学一遍,作业重做一遍。
    效率还是不错,月考时,除物理化学,其他课成绩都不错。”
    算是经验之谈也好,心得体会也好,他都愿意无私分享。
    读书学习就是这么回事,书本上的知识就只有这么多,你把它啃透了,不管它如何乔装打扮,在你目前都是无所遁形的。
    温小芹:“大章这一招确实厉害,我也学他的样,所以有了明显的提高。上次月考也才进步了500名。我第二个目标是这个月月考进步100名,争取每次月考都进步几十名。这样高三我就有可能跟大章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了。”
    柳宗英:“我懂了,你是想跟他考入同一所大学,然后两人又过厮守在一起的日子。小芹,你真幸福。”
    温小芹含混不清地说:“大章说他的目标是北大清华,所以我还要加把油才行。”
    吴老师和黄老师都觉得有必要把潘大章和温小芹的励志故事分享给自己现在教的班上同学听。
    潘云青几人听了,也当场陷入沉思中。
    这就是一种学习态度的问题。
    人家不仅会赚钱,学习上也有自己的方法。
    看来不仅在赚钱方面应该向他学习,在读书方面他也是楷模。
    山明高中并不是没有人考得上学校的,最其码每年都有十几个人达到高校的录取分数。
    大章叔说得没错,先把基础打好,每次考试都进步几十名,高考时就可以超越许多的同学。
    潘大章看见他脸上表情,知道了他心中所思考的事情。
    潘云青其实有超乎常人的意志力,从小学升上初中时,他的语文成绩差得一塌糊涂。
    初一初次考试,成绩在年级垫底。
    他跟大章几人分析:“我的语文成绩差,若是语文成绩上去了,我的排名就上去了。”
    他当时找到一条提高语文成绩的笨办法。
    去抄一本新华字典和一本成语词典。
    因为家里没钱,买不起新华字典和成语词典。
    于是他用草纸装订成几本厚厚的本子,开始了抄写字典的过程。
    每天都坚持抄,只要有时间,他都在抄字典。
    坚持了两个学期,终于给他抄完了。
    他的语文成绩确实也跟上去了。
    当时潘大章还说:“我也要学你的样,我去抄《红楼梦》,争取以后成个红学专家。”
    这个老侄子此时肯定有感触,心里在憋着大招。
    吴明晓想到另外一个问题,他问潘大章:“你业余时间精力都投到倣生意上去,难道不会影响学习么?”
    潘大章:“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影响我的学习。我现在的成绩,主要还是化学、物理两门课拖了后腿。等下学期文、理科分班了,相信我的排名肯定在前面。”
    吴明晓:“男孩还是学理科好,高考时选择的学校都比较多,文科的话会相比之下少很多。”
    潘大章:“没办法,我一直都是偏科现象比较严重,现在去改的话也很难了,只好走下去了。”
    边吃边喝,聊着天。
    一个多小时过去了。
    “要是在俞督县城读书就好了,那样就可以经常来你们这里蹭饭吃。”潘小香嘻笑着说。
    温小芹:“不要紧的,星期天有空都可以上来。”
    柳宗英:“小芹,你来俞督高中读书,是谁帮你出面转学过来的?”
    她问出了在场众人的疑惑。
    何焱生、吴君昭也转到了俞督高中,他们都是怎样转进来的。
    “我是靠岀钱买进来的,关系是大章找的,送礼吃饭走后门,差不多花了五百块钱。”温小芹大大咧咧地说。
    吴明晓自然也知道这种事情,因为他堂弟吴君昭就是他岀面帮助搞掂的。
    当然因为他老爸的关系,校长和教导主任也不敢要他的钱。
    但是人家帮你办事,一餐饭总是少不掉的。
    此时大家说到这话题,他也不好表态。
    柳宗英捅了捅潘小香:“当初你为什么不跟你老爸商量,让他出点钱把你转到俞督中学去读?”
    他父兄三人在家里搞了个铁匠铺,墟日就把打好的铁制工具拉去卖,经济条件相比其他家庭宽裕多了。
    “可惜我不是男的,若是男孩的话,或许我爸就舍得出钱帮我转到县城去读了。”
    就象她大哥潘太阳一样,当初也是只考到山明高中的。
    而且是村里唯一一位考到山明高中的学生。
    他老爸认为这老大以后应该有更好的出路,于是找人托关系,把潘太阳转到了俞督中学读书。
    只是三年后也没有考取学校,但是回到村,成了月舟村少数有文化的人之一,被村里任命为会计。
    后给潘六月推荐,调到乡信用合作社上班。
    成功把村里一名女知青曾妮变成了自己老婆。

章节目录

重生1983年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爱喝葡萄酒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爱喝葡萄酒并收藏重生1983年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