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桌二人书生打扮,一人着青衫,虽然打扮简单,但用的戴的都是好物,一看就是富裕之家出来的公子。另一人着青灰色布衫,衣衫干净,但已经被洗得发白,但气质端方雍容,不见落魄寒酸。两人主要是那青衫公子在说话,青灰色布衣的认真听着。
    “听说了吗,有传言说卓尔围场突然爆发山洪是因为朝廷在围场那儿大量采伐山木,一下雨,泥沙滑落,这才……”其中一个青衫书生悄声的说道。
    “胡说什么。”穿着青灰色布衫的书生出言打断了同伴的话,环顾四周,注意到离自己最近的当是靠在椅背上休憩的楼沂南,见对方离自己这儿还有一段距离,应当不会听到他们的说话声,但还是心生警醒,说话更是小心注意,压着嗓子说道:“是非之言,听听就罢,你怎么也传这些,让其他人听到了不好。”
    青衫书生不以为然,“大家都再说,有什么大不了的,这儿就我们两个,谁听到啊。再说了,我都听到了好多了,我刚才说的还是比较普通的,还有人在传山洪爆发是因为皇帝不仁,上天不满朝廷的所作所为示警来着,要不然也不会死的都是官宦子弟,山下百姓就在山洪下游却一概无事。”
    “这些话你姑且听着,别人说了你也不要去附和,更不要如现在这般和别人说,知道吗?”着湖青灰色布衫的书生神色严厉的盯着青衫书生,像是青衫书生不答应,他就要揍人一般。
    在同伴的盯视下,青衫书生只能够一脸不高兴的点头同意了。青灰色布衫的书生一脸无奈的摸了摸青衫书生的脑袋,“这是为你好,不要不高兴,吃完了吗,我们走吧。”
    “哦。”青衫书生被同伴说了明显兴致不高,别别扭扭的跟着同伴站起来走了。
    二人走时正好要路过楼沂南他们,青灰色布衫的男子看了楼沂南一眼,心中赞叹好一个出色的男儿,对方恰好也看到自己,举起手中的茶盏朝着自己示意,男子眉头一皱,此人自己并不认识。站定朝着楼沂南所在的位置一拱手,全了礼节,男子这才拉着同伴离开。
    楼沂南放下手中的茶盏,对着坐在一侧的松烟说道:“记住刚才那个穿着青灰色布衫的男子了吗?”
    松烟点头,“记住了。”
    “嗯,让人查查此人住在何处,要是他们遇到为难之事,是他们自己无法解决的,就出手帮他们一下。”楼沂南轻抿一口茶水说道:“让他们知道施恩的是宁王府的人。”
    “是。”虽然不明白少爷如此做是为何,但松烟并不是有多大好奇心的人,少爷吩咐什么他便做什么,绝无多言。
    楼沂南嘴角带上了一抹意味不明的微笑,想不到会在六味居遇到此人,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此人名唤林明修,有大才,幼时家庭殷实、出生富贵,但年少时家道中落,随后经历坎坷,二十来岁之后更是命运多舛,年不满三十却满是沧桑,后来投到祁承乾麾下,为祁承乾出谋划策,成为了祁承乾的左膀右臂。林明修心计了得,行事不按章法,每每出手都让人头疼不已。
    楼沂南专门了解过此人,知晓林明修今年科考之前得罪了人,被人砍断右手,几乎死去。看林明修身边的那人,一身富贵,被保护的太好,不谙世事,估计惹到麻烦的就是他的一张嘴,而最后却给林明修惹来了祸端。楼沂南轻轻一句话,就能够为林明修解决祸事,却能够提前的让祁承乾得来一个谋士。
    争天下,身边的能人志士要尽可能的多才行。
    楼沂南晃动了一下手中的茶盏,流言起先只是在贩夫走卒中悄悄流传,后来越传越广,越传越盛,已经到了压抑不住的地步。其中推波助澜的手太多,他何尝没有参上一手,只是流言来得太过隐秘,当发现不可控制时已经找不到流言的源头。
    因为他的重生,很多事情发生了偏差,就连上一世本该没有的流言也出现了。楼沂南皱眉,他的计划看来也要做进一步的调整。
    大齐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要在十一月份开始,距离现在还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但已经有大量的考生涌入京城。大量考生的到来,为繁华的京城更添了一分的热闹,时常见到书生文人们聚在一块儿高谈阔论,或是谈论诗词典故,或是畅谈人生抱负,当然,期间也会谈到政论时事,针砭时弊。要是自己的理论吸引了贵人的目光,得到了赏识,飞黄腾达,指日可待。
    流言在文人之间传得更凶,也更厉害,有人大声驳斥、说流言是对皇家朝廷的不敬,但也有人附合流言,只是极少数而已。
    楼沂南将这些抛之于脑后,兴匆匆的来到宁王府侧门,这是祁承乾特意给他留下的小门,进去后一路通畅,会有人专门守在小门口带着他让他能够第一时间的找到祁承乾。有了这道小门,他也不用翻墙了,省了很多事情。
    “你们王爷现在在哪儿?”楼沂南问道。
    小厮叫做青石,是祁承乾的贴身侍从,身材高大如铁塔一般,说话瓮声瓮气的,“王爷在书房。”
    “早膳吃了吗?”
    “吃了。”
    “……”
    “……”
    楼沂南问什么,青石就回答什么,回答得刻板呆直,竟然连一个多余的字眼都没有,虽然已经慢慢的习惯了,但还是让楼沂南头疼得很,想要多知道些祁承乾的消息都不可能。
    宁王府的主子就只有一个,没有主母、没有少主,只有宁王爷一人,祁承乾身边亦没有侍妾宠姬。祁承乾性子淡薄,对男女之事并不乐衷,而且心中挂着楼沂南,又执着于皇位,更是对婚事从未提起过。皇帝也像是忘了他的二子已经到了适婚的年龄,从未考虑过祁承乾的婚事。
    宁王府是冷清的,下人被管教得很好,规矩很重,没有事情轻易绝对不出来走动,楼沂南往书房走的一路上竟然连一个下人都没有见到。这种情况,楼沂南已经习惯,他大步向书房走去,一如不见日隔三秋,真想时时刻刻黏在一块儿,可惜现在还不容许。
    书房内,祁承乾坐于桌前看着书,手旁边放着一个茶盏、一碟细点,茶盖拿开,一股奶香味幽幽传来,原来茶盏内放着的不是茶水而是牛乳,自从楼沂南给祁承乾带过一水囊的羊乳之后,他就好像喜欢上了各种的乳制品,纯奶、奶茶、奶糕、酸奶等一天都要吃上其中一样,不然就像是少了些什么,最常吃的还是纯牛乳,一天也要喝上一两杯。
    点心是南瓜酥,南瓜还是楼沂南庄子里送来的,瓜肉香糯,很是合口,不添加任何的糖或者蜂蜜,就吃馅心的原味,就很合适了。
    “午膳我让六味居送来了水晶白肉、酥烂蹄花、梅菜扣肉、桂酿密肉和海带排骨汤,吃饭的时候再让厨房送来一些素菜就行了。”楼沂南走进书房就出声说道。
    “太多了吧。”祁承乾一听就皱眉说道,楼沂南让六味居送来的四菜一汤全是荤的,感觉上很油腻,但他却控制不住的分泌起了口水,肚子中的这个真是大胃王,还是个好肉的。
    “不多,但这些毕竟是外头做的,只能够偶尔为之。”楼沂南在祁承乾身边坐下,脚下突然踩到什么,只听“嗷唔”一声尖叫,被踩了尾巴的虎运一下子蹿了出去,跳到了桌上朝着楼沂南呲牙挥爪子。
    楼沂南长臂一伸,就抓着虎运的后脖子把它提了起来,“重了很多,这么不听话,长大了剥皮。”
    虎运一下子僵了,它是好长时间没有见到楼沂南了,忘记了对方的厉害了,胆子大了连朝着楼沂南都敢呲牙,被提在了半空中,它弱弱的“嗷唔”一声,四肢平平的垂了下来,认命的被楼沂南悬提着,要是此刻它会说话,一定高声的说,它的毛一点儿都不好看,别打它的注意。
    “吃得多,睡得好,肖冰志还跟我抱怨说王府上养的猫猫狗狗都被碾得到处跑,他几次险些被乱窜的狗给撞到了,虎运也特别喜欢欺负它们,见到了就开始叫唤,简直是没有一刻停着的。”祁承乾嫌弃的看了一眼虎运,但是语气中满含着宠溺和喜爱。
    楼沂南吃味的放下虎运,他现在是真的很想把虎运给剥皮去骨做个皮垫子了。虎运一得到自由,四只爪子并用刺溜的钻到了祁承乾的书桌下,趋利避害的本能告诉它,就算是逃出书房也是不安全的,只有待在主人身边自己这条小命才保得住。
    二人的相处并不是你侬我侬的缠绵悱恻,而是平平淡淡的温馨恬淡,反而不像是刚刚表露过心中情爱的一对璧人。楼沂南尊重祁承乾,祁承乾是独立的个体,并不是自己的附庸,他要关心他、爱护他,而不是钳制他。而祁承乾也在不断的相处中磕磕绊绊的寻找着与楼沂南独处的方式,由一开始的不知所措,觉得别扭刻意,到现在的自然随意,也是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变化的。
    今日前来,并不是只是让六味居送来水晶白肉,还有让荣意给祁承乾诊脉,诊看一下最近身体的情况。
    荣意给祁承乾诊脉,得出身体一切都很好的结论后就火烧屁股的去找肖冰志了,他有好几道菜想吃,在家里面也让厨子做了,却怎么也做不出心里面的味道来,于是急急忙忙的找肖冰志,荣意觉得只有肖冰志才能够做出来。
    书房内荣意走后,祁承乾继续看沂南看着祁承乾看书,并未谈及其他,时间慢慢流逝,转眼间就是第二天。
    第二日,朝堂之上,御史刘大人出列说道:“陛下,微臣有事要凑禀。”
    “准凑。”
    “喏。”刘大人要凑禀的事情在沉闷的朝堂扔下了一枚巨石,“噗通”一声之后涟漪久久息。
    ☆、第四一章
    今天楼沂南当值,站在大殿门口,身后便是巍峨的长平殿正殿。此殿名曰长平,寓意国家长治久安、平安顺遂,是皇帝召见百官群臣,处理国家大事的地方。大齐国朝会是五日一大朝会,三日一小朝会,京官正五品以上官员有资格参加朝会,正五品就是一道坎,有多少人用尽一生也跨不过去。
    大殿之中至高无上的存在便是皇帝身下的龙椅宝座,宝座四根用来支撑靠手的圆柱上金光灿灿的五爪金龙蟠于其上,雕工细腻精致,龙栩栩如生,两只铜铃般的大眼不带喜怒的看着身下的芸芸众生,不喜不悲,不被万物所动。龙椅下并没有采用普通的椅腿设计,而是用的“须弥座”,显得富丽堂皇又气势威严。
    龙椅说白了就是一张富贵至极的圈椅,但人们给它赋予了截然不同的寓意,坐在其上便可以掌控整个国家,俯瞰芸芸众生,生杀予夺,几乎无所不能、无所不有,难怪那么多人争着抢着要夺到这张位置。
    坐在这个位置上的人可不是靠手圆柱上的金龙那般不悲不喜,掌握了权利,又有多少人还能够保持本心。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立于龙椅一侧的海德胜惯例的扯着自己粗砾的嗓音喊道。
    静待一息之后,立于文官一侧的御史大人刘大人出列说道:“微臣有事要凑禀。”
    “准。”
    “谢陛下。”刘大人拜揖之后站直身体说道:“数日前秋狩,卓尔围场突降大雨,东侧山林土壤疏松,大雨后引起山洪,淹没山下村庄。臣记得前几年为了修缮东宫与华阳殿,曾经从卓尔围场砍伐了大量树木运至京城,东侧山林便是那时候变得光秃。近几日,山洪爆发乃是朝廷砍伐树木所致的说法在民间流传,甚至有说山洪爆发乃是陛下与朝廷不仁德所致,山洪只是示警,更大的灾祸还在后面。后一种说法盛嚣尘上,隐隐有蛊惑人心,让百姓对朝廷、对陛下不满的倾向。陛下,微臣恳请陛下给百姓一个说法,让百姓心安。大齐强敌环伺,经不起国内动乱啊,陛下。”
    刘大人字字血泪,说到后面已经泣不成声。
    “刘大人说的流言臣亦有耳闻,都是一些愚昧百姓的胡说八道,胆敢议论朝廷、非议陛下,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不成。此风不可长,应当将传流言者抓捕起来投进大狱,然后拷问流言究竟是何人传出来的,将编造流言的人斩杀在闹市,杀一儆百。”刑部尚书王大人跳了出来说道,字字狠厉,带着浓重的血腥味。
    “陛下,王大人此言简直荒唐。先贤有言,‘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若如王大人所说杀一儆百,只会让百姓畏惧,坐实了朝廷不仁的说法。”王大人话音刚落就有人站出来发表不同的意见,这人是大学士华大人,素以明理知道、通晓黄老而着称,他也是太子师之一。只听华大学士继续说道:“自古以来,凡是荒淫无道之君才恐惧百姓的议论,于是他们堵塞百姓之口,听不到议论纷纷便以为是高枕无忧、平安无事,孰料百姓口中不说,心中却充满了怨怼,对朝廷、对帝王充满了仇恨,最后爆发动乱。臣听闻王大人也是饱读诗书之人,怎么就不懂这个道理。陛下乃是当世明君,绝对不会做出此等倒行逆施之事。”
    高坐于龙椅之上皱眉,他最恨的便是被人胁迫,就算是言语上的也不行,华大人此言何尝没有胁迫之意,堵塞百姓之口的荒淫无道之君,要是他没有让百姓畅所欲言,是不是就从当世明君变成了昏庸之君,简直可笑。
    “哼,华大人所言不假,但大人忘了一点,愚民当治、当规导、当训诫,要是不加以惩戒,只会扰乱社会纲常,动摇江山社稷的根本。”王大人立刻出言反驳,言语之中只有一个意思,那就是对传流言的人施以严惩,知晓朝廷的厉害。
    华大人被气得脸上涨得通红,“荒唐,荒唐,太过荒唐,要是都如王大人说的,流言不止,难道就要杀人不歇吗?”
    “有何不可?议论朝廷,非议帝王,就要知晓后果,大胆刁民不知悔改,杀了又何妨。”
    “你……”华大人被王大人的言论震慑住了,连忙跪地说道:“陛下,王大人说话太过偏颇,望陛下明鉴。”
    “陛下明鉴。”华大人能跪,王大人也能够,于是二人都让皇帝来决断,究竟谁说得才是正确的。
    皇帝身子不爽利,近来更是头晕体虚、耳鸣眼涩,百姓流传说卓尔围场爆发山洪是帝王不仁、朝廷不仁所致,他还是第一次听到,怎么不震惊、恼怒,心里面第一个反应就如同王大人说得那样,要杀人,要杀掉所有胆敢非议他的人,但很快这种想法就被强压了下去,他亦通读史书,知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一旦血腥残酷的压制,只会让百姓心生怨怼,为江山社稷埋下隐患。

章节目录

重生之帝妻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祈幽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祈幽并收藏重生之帝妻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