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小太子如此诉说,没有这样负担的于谦愤然而起,慷慨陈词提议道,“请殿下彻查官商勾结以权谋私之徒,抄其家产来充盈国库!”
    ……
    这个就有点过分了,于少保。
    你怎么能把孤的心里话说出来呢!
    “久弊万万不可一刀切,而且父皇和孤都遵守祖宗成法,哪里能违背太祖呢?”
    大不了需要杀年猪的时候再抓人扒皮嘛!
    那样一来对方全家财产都能充公了。
    “征收商税之后,国库的艰难可以暂时缓解,父皇和孤商议后,决定将这笔钱财拿出来,支援辽东,反击瓦剌。”
    “诸位以为如何?”
    “自然是无有不可。”臣子齐声应诺。
    瓦剌人带给大明的痛真的太大了。
    即便是江渊,在被迫同意了朱见济征收商税一事后,听到他是为了对付瓦剌,心里都觉得稍稍安慰了点。
    而对朱见济而言,瓦剌必须征讨,辽东丢失的地盘必须拿回来!
    土木堡一战后,不但大明皇帝被俘虏,朝臣将军损失八九,更是让大明在北边的领土大大缩减。
    成了真正的“天子守国门”。
    原本在直隶和辽东之间,还存在着大片领土,方便明朝通过这些地方,加强对东北的统治。
    但此战之后,东北和直隶间的联系只剩下了一个狭窄的“辽西走廊”,并且不断受到瓦剌威胁。
    在瓦剌的威胁之下,大明将军事部署蜷缩回九边重镇,打起了防守反击,统治力量不够之下,自然和辽东进一步分割。
    所以现在的辽东,朱见济用脚趾头都能猜到已经崛起了新的统治势力。
    也许还挂着大明的旗子在头上,可踩在黑土地上发号施令的人又有几个是真的大明忠臣?
    朱见济无法忍受这种情况!
    因为后世的历史对他的印象太深刻了。
    对付那个生存于白山黑水间的野蛮部落,就不应该给他们一丁点的发展机会!
    既然他来到了这个时代,就应该把那群人犁庭扫穴,永绝后患!
    “于卿家,你回去之后联络五军都督府,由兵部同其一起核算一下编练边军,主动出击要多少银钱。”
    “孤近来搜集了瓦剌的消息,有预感这两年是大明的好时机。”
    大数据是个好东西。
    朱见济从大量的情报中了解到,在利用土木帝换来了大量资源后,迎来强盛期的瓦剌就开始了内卷。
    太师也先威望高涨,和瓦剌大汗脱脱不花的矛盾也尖锐起来。
    双方的权力争夺战进入了白热化,什么表面关系也不维持了,直接开战。
    直到去年,兵败遁入兀良哈的脱脱不花去世,也先便打着重建大元的名号,自称“天圣大可汗”,建元“添元”,并且任命自己的次子阿失帖木儿为新的太师。
    由此瓦剌内部出现了新的矛盾。
    因为也先恢复“大元”国,显然是想加强中央集权的,可草原上部落那么多,谁愿意把权力让出去?
    也先也不是黄金家族的成员啊!
    而且听说也先对于自己的手下也刻薄寡恩,自称大汗之后先给自家人好处,然后才把剩下的留给手下功臣。
    这种一口吃掉大半个蛋糕的行为让也先的势力都出现了内部的分裂。
    外面的部族没有完全臣服,对也先的夺权抵抗激烈,而内部权势也被也先自己砸出了裂痕……
    更重要的是,也先已经老了!
    他老来糊涂,认为连大明皇帝都俘虏过的自己,已经是天下无敌了,于是自我堕落,企图把自己的血脉,繁衍成新的“黄金家族”。
    他忙着顾家,又要打压不服的势力,有时间还要想办法维持瓦剌和大明的边关贸易,哪有那么多精力消耗?
    这样的机会大明如果把握不住,那朱见济也白长那么多肉了!
    必须出兵!
    狠狠的报仇!
    就算只是取得一些小的战果,也能大大的鼓舞军队气势。
    “可轻启边衅,朝中不免有人反对。”高谷老成持重,出声提醒。
    人的劣性根里面有一样就叫做“遗忘”,在日子好过的情况下,很多人都会把受过的苦难扔到脑后,只沉迷在眼前的平和中。
    像于谦这种耿直的大臣也不是没提出过向瓦剌主动出击的请求,只是一个受限于大明干巴巴的国库,一个也是因为有人不同意打战。
    “和平”来之不易嘛,怎么能够再打起来呢?
    万一又输了,还能再把土木帝送出去,让他和瓦剌首领重续旧好?
    “大明自五年前的大乱之后,国土沦丧,国威大损。”
    “故而瓦剌与大明血仇深刻,不可调和。”
    “正如于爱卿当年在殿上喊的那句【敢言南迁者斩】,孤也不怕喊一句‘敢阻北击瓦剌者免’。”
    “朕自然是同意的,太子如何,朕便如何!”景泰帝当即表态。
    罢免反对派这种吸引火力的事情,好爸爸怎么能让儿子一个人承担呢?
    “臣,必不辱命!”于谦拱手,郑重做答。
    于是出击瓦剌的事就这样定下了,时间暂时定在明年开春之后。
    等到那个时候,国库有闲钱,半年里的物资储备也算充沛,足够支撑起大明对草原发动一场战争。
    其后朱见济和内阁大臣们又关于商税的事情进行了一些讨论,重点是考虑各种情况,补充起政策的漏洞,同时拉着张凤商量收税以后该怎么分钱。
    大明朝可不止兵部一个吃钱大户。
    军队要打仗,难道其他部门就不用干活,不用发工资吗?
    而景泰帝则是完美的发挥了他镇场子的作用,每当有臣子有所质疑的时候,他总是一锤定音,“听太子的”!
    这让臣子们更直观的意识到了小太子的吨位不可撼动,以及皇帝的摸鱼越来越严重。
    好在太子虽然小,但比他爹有用多了。
    于谦在朱见济保证想办法解决军队的财政问题后,也更向着小太子靠拢。
    作为一名纯臣,于谦的态度一向是“谁有利于国家,我就支持谁”。
    只要朱见济仍旧好好活着,没有造成皇位继承的大动荡,于谦永远都会是景泰帝这一边的坚固基石。
    什么太上皇?
    就让他永远待在南宫反思算了!
    在景泰帝和朱见济做的事越来越多的同时,土木帝和他的支持者注定要被人越来越忽视。
    就像被关在家里的张輗和孙继宗一样,
    除了在第二天的朝堂上讨论了一下外,之后的几天基本上就没人提起过他们了。
    偶尔想起来顶多感叹一句“不知天命”“自作自受”。
    政治嗅觉敏锐的人能直观感受到,随着景泰帝一脉的地位不可动摇,金台上的父子俩已经要对旧时代的残党进行清理了。
    对着会昌伯这位太上皇的亲舅舅下手,虽然理由喊的让人无法反驳,但巴掌打在太上皇脸上却是实打实的响亮。
    好在自己早就看清了局势,选择了正确的队伍。
    朝堂上不少官员在私下讨论这件事时相视一笑,对太上皇的未来毫不担忧。

章节目录

我要做明世祖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搬砖呢别闹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搬砖呢别闹并收藏我要做明世祖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