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荀攸一死,能让曹操无条件认可的谋士,已经没有了。
    其后谋士资历、功劳董昭最高,但在军略方面,却不甚得曹操青睐,另外几个谋士的计谋,不是说他们不高明,只是终究让曹操觉得,不如荀彧、荀攸,一番话下来能直戳自己心窝子,并且大有种让曹操觉得和我想的一样的感觉。
    就算这些谋士,说的话与自己想的一样,但是他们劝谏、说话的方式,也让曹操觉着索然无味。
    失去之后才知道珍惜。
    荀攸之死乃天命,荀彧之死,终究还是让曹操有几分后悔了。
    不过这一点后悔,曹操很好的藏在了心底。
    如今众谋士当中,反而最让曹操满意的,还是那资历最浅的司马懿,如果还有一个,那就是已经远离了朝堂,去往边疆的裴寂了。
    司马懿见曹操盯着自己看,知道曹操是想要听听自己的主意,沉吟片刻站出来道:“此战,对张飞只需要扼守函谷关。
    黄忠一部,派一猛将拒守。
    而属下认为,当主动攻击南阳,不能将战场引入兖州、豫州等地,当战于敌土。”
    曹操终于说话了:“你认为,重点还是在关羽赵云身上?”
    “是的。”
    司马懿说道。
    曹操只是点了点头,再环视众人:“还有什么想法的,都说出来。”
    已经说话的众人,便不再说话,只有一人,还是刚刚站出来一言惊众人的刘晔,继续重复着他的话:“大王,此战我认为刘备是暗度陈仓,他的目标是江东。”
    曹操询问道:“子扬,你且说说有何根据?”
    “其一,关羽练兵日久,荆州水师规模庞大,在云梦泽、大江之中数年练兵,单论明面上的实力与江东水师恐怕不相上下。
    刘备能以炸药用于攻城、守城,为什么不能用于水战?
    水战有炸药,那对战船,又何尝不是毁灭性的打击?”
    “其二,江东数犯荆州,俱损兵折将,二战荆州损去了正是壮年的吕蒙,江东步卒精锐更是损失数成,如今江东掌兵权之人乃是陆逊,此人年纪尚幼,资历不高,军中诸将不服,一旦作战,江东诸将固然会压下心中不服,陆逊恐怕也终究是不如吕蒙那样能做到如臂指使。
    但若是有任何指挥失误,他更是难压诸将了。
    将帅不和,乃是大忌,我们能想到这点,刘备岂会想不到这点?”
    “其三,天下局势已经是三足鼎立,刘备如日中天,从最弱一方一跃成为最强一方,反而是江东沦为最弱。
    荆州水师既成,打败江东水师后,就拥有封锁江面的能力,我军如想助江东,则无法跃江。
    哪怕是刘备能灭江东,他也只需要以大江为防线。
    理所当然先灭最弱的江东。”
    刘晔话音落下之后,众人议论纷纷。
    曹操在刘晔说话的时候,一直都在闭目养神,刘晔说完之后,曹操对众人道:“你们对子扬所说,有什么意见啊?”
    刘晔听到意见,而不是想法两个字,就知道曹操并不愿意采纳自己的谋略了,只得心中暗叹一声,再一次退回去了。
    诸谋士,七嘴八舌,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
    其中自然是反对者众多。
    无他,皆因为刘备所倚重的大将、主力军队,全都做出了攻击曹操的态势。
    黄忠兵锋逼迫并州,而河西、河东郡又无天险可阻,黄忠一旦攻破,曹操就只能守太行山了,而河西诸郡沦丧,这是极大的损失,可比再失一个南阳郡。
    赵云部同样做出了要再袭许都的态势,这一切都表明着,刘备志在中原,而非江东。
    而且从战略上来讲,一强一弱,灭强后才灭弱,才是正确战略。
    再说打下江东,刘备防线拉的如此长,这仗可就不好打了。
    怎么看来,刘备攻打江东都是不太可能的。
    且不说诸臣子所想,且是曹操都认为刘备此番都是来攻打自己的。
    己方强势,刘备不伐自己,放着去攻打孙权,就不怕自己这方主动进攻?
    曹操自认为,把自己放在刘备的位置,也会先攻打中原,而不是舍弃中原去打江东。
    江东那地方有什么好的?
    穷山恶水之地,靠着大江天险才能让孙权小儿安坐一方。
    拿下江东后,不单单要花费巨大的维稳资源,还可能面对地方势力的起义。
    如果论天下一天下的步骤,不管是自己还是刘备,曹操都认为打江东是最后的步骤。
    因为江东的水师只能在大江上纵横,江东的步卒非是大家轻视,如今天下一家公认,江东步卒是那热豆腐,一碰就碎。
    曹操无言,众人的意见颇多。
    刘晔站在人群中,继而无言,任由诸人争论。
    只是他心中依旧认为刘备的目的在江东。
    且说刘晔,乃是汉室宗亲之后,堂堂正正的光武刘秀之后,论及汉室血脉宗亲亲疏,刘晔比之刘备还要来的根正苗红。
    但刘晔,是一个非常理智的现实主义者。
    汉室血脉又如何?
    自己不是在这乱世中争雄的这块料,当不了刘备、曹操这样的枭雄。
    刘晔,只求在这乱世中自保,自保的资格,唯有这聊以慰藉的智谋了。
    且说再一个但是,身为汉室宗亲之后,刘晔年轻之时,也曾志存高远,有着一腔热血及一身惊艳的本事,出身又高贵,这样的人就算是在乱世中,也是一颗熠熠生辉的巨星。
    不过其一身,最重要的两次计谋,却分别被曹操和曹丕所拒绝。
    且这两次,放在后世来看,都有超过七成的可能,打破三足鼎立的局面,让曹操或者曹丕成就青史之上的赫赫威名。
    也不说曹操没有采纳过刘晔的意见,曹操也‘授晔以心腹之任’,但翻开史料,却发现曹操并不算重用他。
    其中最大的因素还是刘晔身为汉室宗亲的缘故。
    这点,曹操是在刘备身上吃了大亏的,对这些汉室宗亲,曹操是打心底有着一丝丝戒备的。
    曹操时代,刘晔唯一一次有过有记录地参与重大军事行动,是在建安二十年征讨张鲁。
    攻打汉中之时,山峻难登,军食颇乏。
    曹操说:"此妖妄之国耳,何能为有无?
    吾军少食,不如速还。
    "便自引归。
    刘晔苦劝曹操进兵,曹操听了,遂攻下汉中。
    曹操拿下汉中后,刘备也是刚刚拿下蜀中不久,汉中被曹操拿下来的消息传到蜀中,蜀中震怖,刘备废了很大的劲才稳下蜀中,史料记载:蜀中一日数十惊,备虽斩之而不能安也。
    刘晔一生中第一次最重要的计谋出场了,他引经据典,陈述利害,其言:明公以步卒五千,将诛董卓,北破袁绍,南征刘表,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威震天下,势慑海外。
    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
    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
    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
    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
    若小缓之,诸葛亮明於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
    今不取,必为后忧。
    (不做翻译,这话白话的厉害,应该很容易理解。
    )曹操没有听,后蜀中降人告知曹操蜀中的极度不稳定,曹操问刘晔,现在打刘备还来得及吗。
    刘晔说,蜀中定然已经被刘备所安抚了,现在打已经来不及了。
    在之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第二次,吕蒙袭荆州,关羽身死,吴蜀联盟破裂,刘晔就在其他人都不相信的情况下,预言了刘备会伐吴。
    孙权被打急了后,向曹丕求援。
    刘晔又提出了先联蜀伐吴、再灭蜀的战略规划。
    如果曹丕听了会如何?
    可惜历史没有假设,但若假设一下,最浅显的便是天下一统的进程会不会加快呢?
    曹丕没有听,执意认为孙权这个野儿子,封其为吴王。
    并且在刘晔力劝的情况下,执意要给孙权一个吴王。
    哪怕是后世来看,也是极为的不可思议了。
    身为汉室宗亲,帮助汉贼曹操、篡汉者曹丕谋夺自家刘姓天下。
    刘晔后悔过吗?
    恐怕是没有的。
    若论后悔,或许也只是在临终前,后悔当年没有力劝曹操、曹丕灭蜀灭吴吧。
    (写到这里,本来想要把刘晔剩下来的故事在小说里写出来。
    但思考一下,还是写完吧。
    小说里会给他另外一个结局。
    另,这一章写于凤凰古城沱江畔,蚊虫极多,拍死不下五只大蛾子。
    多有陈述之语而无实际剧情,实乃水字数。
    且欠诸位一章,待归家自当补上。
    万望看在大蛾子的份上海涵。
    )刘晔活得很长,三朝元老。
    曹丕死后,曹睿即位,他终于得到了倚重。
    曹睿问起伐蜀可不可行,刘晔说可行,然后又对其他人说不行。
    表里不一,引起了其他人的厌恶,就有人给曹睿说,刘晔这个人只会奉承上意拍马屁。
    曹睿不信,就有人给其出主意,说以后与刘晔说话都反着说,如果刘晔还是一样觉得皇帝说什么都对,那不就证明刘晔此人是个谄媚小人吗?
    曹睿一试,果不其然,于是就开始疏远了刘晔。
    其后,史载刘晔:遂发狂,出为大鸿胪,以忧死。
    刘晔在最后的生命阶段,疯了,最后结束了悲剧的一生。
    过去的刘晔是个谄媚小人吗?
    不是!他几乎每次都与君主唱反调,最后也证明着他的正确。
    但是他的计谋曹操、曹丕却多不愿意采纳。
    到了年迈的时候,他应该是醒悟了,放弃了徒劳无功的直言劝谏,改用了迎合君王的策略。
    但最后依旧难逃悲剧的结尾。

章节目录

扶得起的阿斗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洌酒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洌酒并收藏扶得起的阿斗最新章节